民乐紫皮大蒜
编辑词条摘要
基本信息
【名称】蒜 Allium sativum L.(Garlic)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约0.2%,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产生。尚含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
【用法用量】3~5枚。生食,煎汤,煮食均可,或制成糖浆服。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
【生长地区】全国各地均产。
【采制】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科属】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性味旧经】性温,味辛平;入脾、胃、肺经。
【不良反应】外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宜敷之过久,皮肤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应慎食。
【植物形态】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水分69.8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6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维生素C3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蒜素、柠檬醛以及硒和锗等微量元素。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慎食
文献记录
《名医别录》 :“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
《新修本草》 :“下气,消谷,化肉”。
《本草拾遗》 :“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随息居饮食谱》 :“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
① 《别录》 :“味辛,温,有毒”。
② 《医林纂要》 :“辛甘,热”。
③ 《随息居饮食谱》 :“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 《别录》 :"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 《唐本草》 :"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③ 《食疗本草》 :"除风,杀虫"。
④ 《本草拾遗》 :"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⑤ 《日华子本草》 :"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 《日用本草》 :"燥脾胃,化肉食"。
⑦ 《滇南本草》 :"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大蒜-中药材
⑧ 《纲目》 :"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⑨ 《四川中药志》 :"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宜忌】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选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产地与品种
我国大蒜的主要产地: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莱芜市、商河县、苍山县(临沂市)、广饶县(东营市)、茌平县、成武县, 河北永年县、大名县北部、江苏邳州市、射阳县、太仓市,河南省杞县、中牟县贺兵马村,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来安县,四川温江县、彭州市,云南大理、陕西兴平市及新疆等地。
它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国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在烹调鱼、肉、禽类和蔬菜时有去腥增味的作用,特别是在凉拌菜中,既可增味,又可杀菌。习惯上,人们平时所说的“大蒜”,是指蒜头而言的。
大蒜的品种很多,按照鳞茎外皮的色泽可分为紫皮蒜与白皮蒜两种。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浓,产量高,多分布在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种,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两种,辛辣味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种,成熟期略早。
民乐紫皮大蒜特色
民乐县紫皮大蒜依靠冷凉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祁连山冰雪相融的水资源滋养,形成蒜头大、蒜瓣肥、蒜汁浓、蒜素高、耐严寒、杀菌效能强等品质,曾荣获农业部“首届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中华老字号”产品等称号,2006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雪域王”紫皮大蒜商标,又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民乐紫皮大蒜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紫皮大蒜。
(二)立地条件。
海拔1900 m至2400m,地势平坦,保水保肥能力强,土质疏松,排灌条件良好,土壤pH值6.5至8.5,土壤肥沃的灌耕土或灌耕灰钙土,有机质含量≥1.5%。前茬以小麦、大麦、油菜等茬口为最佳,不得与葱蒜类蔬菜重茬。
(三)栽培管理。
1. 栽种时间:播种期为土壤化冻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
2. 选种: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发育良好、无检疫性病虫害和机械损伤、蒜瓣大小均匀的留种。
3. 种子处理:用预防大蒜根蛆的农药进行拌种。
4. 施肥:每667m2(亩)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 kg至5000 kg,氮肥(N)6kg至8kg,磷肥(P2O5)4 kg至6kg。施硫磺粉0.5 kg至1kg,并灌足冬水,早春及时耙耱、镇压保墒。
5. 播种方法:沟宽500px至625px,深200px至250px,覆土100px至125px,耱平。行距350px至375px,株距200px至250px。
6. 栽种密度:每667m2(亩)栽种密度3.5万株至4万株。
7. 中耕除草:大蒜出苗后以控为主,应及时中耕,防止徒长和烂母过早。
8. 适时灌水:幼苗期适当控制灌水,以利蹲苗,苗高200px至250px时灌头水,抽薹前灌二水,蒜薹伸长期灌三水,采薹前4d至5d停止灌水,采薹后鳞茎膨大期应视墒情灌水。每次每667m2(亩)灌水量为60m3至80m3。
9. 采收:蒜苔采收后15d至25d,假茎松软已不易折断时采收,采后至通风避雨处晾贮、后熟。
10.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甘肃民乐地理
地理坐标在东经100°22’59”~101°13’9”, 北纬37° 56’19”~38°48’17”之间。海拔1589~5027米。县境东与山丹、永昌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甘州区毗邻。县城位于县境中民乐县部洪水河东岸,地理坐标东经100 °49’,北纬38°27’。东北距山丹县城75公里。东距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1385公里。由张掖乘火车经西安、郑州、到北京2573公里;经包头到北京2360公里。东南距永昌县城 175公里;距甘肃省会兰州市534公里,直线距离372公里。南距青海省祁连县城136公里;距门源县城165公里;距青海省会西宁市285公里,直线距 离220公里。北距张掖市65公里。境内祁连山巍峨挺拔,终年积雪。洪水河、童子坝河、大堵麻河、海潮坝河、酥油口河5条主要河流纵贯南北,水草丰美,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 驻牧之地。横贯县境沿祁连山北麓的旧大路,经大马营滩直通甘凉大道。扁都口是通往甘、青的咽喉,两山夹峙,群峰叠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有河西走廊南大门之称,是历代封建王朝设防的重地。(西)宁张(掖)公路纵贯全境,北与甘新公路、兰新铁路 相接,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