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灵菇
编辑词条摘要
基本信息
黄灵菇:学名(Hohenbuehelia serotina)
中文别名:勺状亚侧耳;
别名: 冬蘑、元蘑(黑龙江)、黄蘑(吉林) 、冻蘑、晚生北风菌、剥茸(日本)。
生物分类:菌物界、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亚侧耳[Hohenbuehelia serotina (Pers. : Fr.)Sing].
形态特征
出菇快,生产周期短,品质优良,口感好。肉厚,菌盖直径5-18厘米,品种属勺形亚侧耳。菌盖的颜色变化很大,幼时菌面深褐色,以后呈暗灰色或淡灰褐色,长成后变为黄褐色,菌肉肥厚、白色;菌柄极短而偏生,基部有白色茸毛。菌肉白色,味极鲜。晒干后,成黄色大块,温水泡便恢复鲜时形状。
地理分布
黄灵菇秋季生于桦树等阔叶树腐木上,呈覆瓦状丛生。是木材腐朽菌。 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辽宁、河北、山西、陕西以及四川、云南、西藏等高寒地区,以吉林黑龙江最富盛名。
黄灵菇是长白山区特产菌类,它是蘑菇中仅次于猴头蘑的上品蘑,营养成份是一般蔬菜的十几倍,在东北,黄灵菇养殖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产量高。较之野生黄灵菇,养殖黄灵菇的营养价值当然是逊色的。而野生黄灵菇通常会有少量虫蛀的痕迹,中秋过后从野外采摘的元蘑相对而言虫蛀较少,营养价值很高。
营养保健
黄灵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等营养成分,滋味鲜美,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味道与海鲜相似,用元蘑做菜肴,荤素兼宜,有炒、炖、烩、烧等多种吃法,堪称上品山珍。
黄灵菇入药,具有舒筋活络、强筋壮骨的功能,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等症。抗癌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是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
栽培技术
黄灵菇栽培技术要点:可按照平菇垛墙式栽培、或仿照地栽黑木耳技术地栽方法管理,一般5~6月份接种栽培袋,7月份出菇;从接种到采第一潮菇为110~120天,从出现原基到采菇一般在20~30天;产量表现:生物学效率达100%以上。具体园艺如下:
母种选择
母种要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菌株。
时间安排
早春出菇 根据各地的自然气候情况设计出菇期。以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为例:4月15日左右出菇,7月初出菇结束。据此,装袋时间为3月初结束,3级种2月初生产结束,向后推2级种生长时间为20天,试管母种生长时间为10天来合理安排生产。
晚秋出菇 因11月中旬以后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已不适合大棚的生产,所以,应从11月15日向后推3个月为出菇期,其他过程的时间安排参照早春出菇的时间进度。
地栽为8月中上旬出菇。元蘑生长周期长,地栽元蘑栽培种制作生产时间应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制作栽培袋
在制作栽培种时木屑可利用北方地栽黑木耳的回锅料,以及椴木木屑为主的杂木木屑。
3.1 培养料基本配方 木屑80%,麸皮(米糠)15%,豆饼粉2.5%,玉米粉1%,石膏1%,石灰0.5%。料含水量为65%。
其他: ①硬杂木锯末78%、麸皮20%、白糖1%、石膏1%;②软杂木锯末50%、玉米芯30%、麸皮16%、石灰4%;③豆秸粉50%、玉米芯40%、麸皮5%、石灰5%;④玉米芯47.5%、豆秸粉47.5%、生石灰5%;⑤主料(玉米芯、锯末、豆秸粉)控制在95%以内,复合肥2.5%、生石灰2.5%。
3.2 装袋、菌棍封口 选择质量好的抗老化的聚乙烯菌袋,菌袋规格为17cm×34cm。装袋需使用桶径16cm的双料轴平面包袋卧式装袋机为好,装袋速度1000袋/h。装料高度为20cm。用菌棍压挤住塑料袋口。菌棍棍头与栽培菌培养基料面平行,棍头栓一绳扣,接种时便于拉出。
3.3 灭 菌 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后,保持恒温8h。
3.4 接种 接种时菌种孔要求钩满菌种。
覆盖地栽出菇
黄灵菇栽培种菌棍制菌经过40~50d的后熟(传统料面接种需70~100d),就进入了后期的短草帘子覆盖地栽管理阶段。此期决定着黄灵菇产量高低、品质优劣。是元蘑生产的重要环节。 4.1 作 床 菇床应选在地势平坦、近水源、水质好、无污染的地方。耳床要求床高10~15cm,宽1.5m,床与床之间应留50cm的工作道。然后向床面依次喷洒500倍的除虫菊,除草剂,轻撒石灰。最后在床面上铺上编织袋上面轻撒石灰。
4.2 菌袋割口 出菇必须进行划口,菌袋割口时进行倒立割口,割口时下端留4cm上端留2cm,划割一字形口,长度为4cm,开口个数8个口,上下两层口,上层4个,下层4个,成品字形错开划割,划口的适宜深度为0.3~0.5cm。
4.3 地摆菌袋短草帘子覆盖 仿照黑木耳, 将开口后的菌袋放在浇透水、除虫、灭菌后的菇床上。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18cm。随摆随将2m长的短草帘子将菇袋遮盖住,菌床中间草帘子上方应放一条雾管以利后期浇水。
4.4 菌丝扭结原基形成期 开口后15~20d菌袋表面可见菌丝扭结,此阶段喷水要少喷、勤喷,浇水使草帘子湿透但不滴水为宜,不要使开口处积水,以免引起腐烂。早晚将菌床每隔15m处将草帘子侧面稍打开些。
4.5 发育迅速生长期 尖头菇蕾形成逐渐变成黄色,该期需要较多的水分。随着菇体的变大,浇水量也应随之加大,每天增加喷水次数,草帘子应有水滴滴落。每天早晚将草帘子侧面打开10min左右。
4.6 成熟期 菇蕾形成后,约20d,黄灵菇子实体发育成熟,菌盖展平,边缘由内卷伸平至反卷,菌盖呈现黄色至浅黄绿色,表面有白色孢子放出。
垛墙栽培出菇
黄灵菇菇棚的建立 原则是坐北朝南、通风保湿、不积水,面积在666.66平方米左右,一般为10×60m,太大则不利于管理,太小增加建棚成本。这种棚不同于华北地区的冬暖棚,保温的功能不要太完善,具有保湿、遮阳的功能即可。
菌丝培养温度为20℃~25℃,30~40天即可长满栽培袋,菌丝满袋后继续培养10天,养好菌后去掉棉塞,打开袋口,将栽培袋堆放在大棚内的畦床上,可堆放4~5层,形成两个出菇面;出菇温度为10℃~20℃,最适出菇温度15℃~18℃;出菇前期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现蕾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开袋后25天出菇,再经15天即可采收,一般采收2潮菇。
采收
黄灵菇七八成熟,菇体边缘内卷,未放孢子时采收,此期菇质鲜嫩、品质佳、产量高。元蘑采收后应尽量鲜销,价格较高。亦可晒干后保存,干菇在50——80元/kg左右。
转潮管理
第1潮以后出菇的管理 先整地建畦,在棚内按南北方向做120cm宽、40~45cm深、自然长的畦。畦与畦间留20~30cm的人行道(还具有产生边际效应的功能,但不要太宽,否则浪费棚内有效面积),畦的四壁及底部用5%的生石灰消毒,喷洒敌敌畏杀虫。然后将畦灌满水,待水被畦完全吸收后,马上将出过头潮菇的菌袋脱袋立摆于畦内,袋与袋之间用泥土封实,覆土2~3cm。按料量的0.2%撒复合肥,喷1次重水,早、晚各通风1次,15天左右现蕾。逐渐加大湿度,待子实体即将弹射孢子时及时采摘。采摘后清除菇脚,打扫畦面,降低棚内湿度,开始养菌。1周以后进行下潮菇的管理,如此可出菇3~4潮,生物学效率(商品化)1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