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木

编辑词条

摘要

白桂木
  白桂木 (A rtocarpus hypargyreus Hance)是桑科(Moraceae)波罗蜜属(A rtocarpus Forst . )常绿乔木,有乳汁,高达10—20米,胸径约30厘米;幼枝和叶柄有锈色柔毛。叶革质,全缘或具波状齿,托叶早落。花为单性,雌雄同株,与盾形苞片混生于花序托上。雄花序长1.2-1.6厘米;花被片2-3,雄蕊1;雌花序较小,花被管状。聚花果为球形,直径约1.5厘米。 

形态特征

  大白桂木是乔木植物,树形优美,枝叶繁茂,高10-25米,胸径40厘米;树皮深紫色,片状剥落;幼枝被白色紧贴柔 毛。叶革质且互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长8-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至短渐尖, 基部为全缘楔形,幼树之叶常为羽状浅裂,表面深绿色,仅中脉被微柔毛,背面绿色或 绿白色,被粉末状柔毛,侧脉每边6-7条,弯拱向上,表面平整,背面明显突起,网 脉很明显,干时背面灰白色;叶柄长1.5-2厘米,被毛;托叶线形,早落。

  白桂木的花为雌雄同株单性花,花序单生叶 腋。雄花序椭圆形至倒卵圆形,长1.5-2厘米,直径1-1.5厘米;总柄长2-4.5厘米, 被短柔毛;雄花花被4裂,裂片匙形,与盾形苞片紧贴,密被微柔毛,雄蕊1枚,花药 椭圆形。

  聚花果近球形,直径3-4厘米,浅黄色至橙黄色,熟时金黄,表面被褐色柔毛,微具乳头 状凸起;果柄长3-5厘米,被短柔毛。

  白桂木花期为4-5月,果期7-8月,海南提早1-2个月。[1]

生长习性

  白桂木属桑科喜光、喜湿,多生于土层深厚肥沃的村边疏林、中低海拔丘陵或山谷的疏林、常绿阔叶林中。分布区气候年均温18.8-22.4℃,一月均温8.9-14.8℃,七月均温27.0-28.8℃,年均降水量1459.7-2348.0毫米,年日照时数1448.5-2137.8小时,日照百分率33-49%,相对湿度77-82%。

地理分布

  主要零星分布于福建南部和西部、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和西南部、广东北部、海南、广西、云南东南部。生长的最低海拔为160米,最高海拔为1630米。

  详细分布:海南南昌江、东方、乐东、保亭、琼中、陵水、崖县、琼海和五指山、红毛山、尖峰岭、坝王岭、广东北部乐昌、英德及南部和西南增城、封开、阳春、廉江、海康、广西南部钦州、合浦、宁明、陆川、十万大山、大瑶山、龙州、德保和北部永福、南丹,湖南西南部江水、道县,福建东部福州鼓山,云南东、南部富宁及南部孟连、勐腊、景洪、河口,贵州南部兴仁、平塘、三都、荔波等地。此外,越南也有分布。

栽培要点

  主要零星分布于福建南部和西部、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和西南部、广东北部、海南、广西、云南东南部。生长的最低海拔为160米,最高海拔为1630米。

  详细分布:海南南昌江、东方、乐东、保亭、琼中、陵水、崖县、琼海和五指山、红毛山、尖峰岭、坝王岭、广东北部乐昌、英德及南部和西南增城、封开、阳春、廉江、海康、广西南部钦州、合浦、宁明、陆川、十万大山、大瑶山、龙州、德保和北部永福、南丹,湖南西南部江水、道县,福建东部福州鼓山,云南东、南部富宁及南部孟连、勐腊、景洪、河口,贵州南部兴仁、平塘、三都、荔波等地。此外,越南也有分布。

病虫防治

  1、白粉病:可用50%退茵特800-1000倍、或0.1-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胶体硫50-1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均有效。

  2、黑斑病: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代森胺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多次效果较好。

  3、炭疽病:发病期定期75%百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灵菌丹500-8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4、立枯病:用800倍液的50%托布津功多菌灵喷2-3次(10天一次) 。[1]

保护现状

  由于白桂木野生种群数量日渐减少,很多白桂木种群呈单株散生的间断分布,林下幼苗少见,种群呈衰退趋势,1992年以珍稀物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因此通过多数种群取样进行人工繁殖,尤其在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中取样进行组织培养等快速繁殖来扩大和更新现有种群,同时通过打破白桂木种子休眠,创造条件提高种子发芽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进行播种,增加种群中的幼苗数量,创造基因交流和充足的条件,进一步保护白桂木遗传多样性,稳定和壮大种群数量,保护和恢复白桂木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3]

  由于高度地聚集生长、 种子更新困难、 缺 乏无性繁殖、 年龄结构不合理、 小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和遗传漂变的增加 ,造成种群生态适应能力差 ,共同 促进了环境对其强烈的过滤作用。同时 ,人类对其 生境的破坏 ,也成为其濒危的直接而致命的影响 因素。 白桂木在群落中仅处于劣势的伴生地位 ,对生 态空间的占据能力小 ,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 ,因此 , 在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的同时 ,更重要的 是进行迁地保护 ,通过人工更新的方法来保护和恢 复白桂木这一濒危种群。[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采取人工繁殖、迁地保护、人工更新等方法来保护白桂木这一濒危物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根可入药,活血通络。味甘、 淡 ,性温 ,具有祛风利湿、 活血通络等功效种子含有丰富的 白桂木凝集素。

  膳食价值

  果实和种子可生食 ,味似柠 檬 ,酸味 ,也可作蜜饯、 饮料的原料;

  实用价值

  乳汁可提取硬性胶 ;木材坚硬,纹理通直,可供建筑、家具及器具等用;适应性强,可作园林绿化的基调树种。

参考资料

1. 白桂木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3-07-26]  
2. 范繁荣 ,濒危植物白桂木的濒危机制与迁地保育研究 ,森林培育, 2008-05-01 
3. 黎国运; 徐佩玲; 陈光群,濒危植物白桂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热带林业 , Tropical Forestry,2011年03期

开放分类

菠萝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320 次

最近更新:2015/4/17 13:35:18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