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蕉

编辑词条

摘要

兰花蕉
  兰花蕉,濒危种。多年生草本,高约45厘米。分布于广东和广西十万大山,生于海拔370米沟谷林中。喜温、湿,耐阴。花期3月,果期7月。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及芭蕉科分类系统均有研究价值。根茎民间用作清热药。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45厘米;根茎横生。叶2列,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22-30厘米,宽7-9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稍下延,横脉方格状,稠密,干时十分清楚;叶柄长14-18厘米。花自根茎生出,单生,苞片长圆形,长3.5-7厘米,位于花葶上部的较大,下部的较小。花大,紫色,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9.5厘米,宽1.5-2厘米;唇瓣线形,长9厘米,基部宽8毫米,先端渐尖,具小尖头,中部稍收缩;侧生的2枚花瓣长圆形,长2厘米,先端有长5毫米的长芒;雄蕊5枚,花药长1 厘米;子房顶端延长呈柄状的部分长2厘米,花柱和花药等长,柱头3枚,其中1枚较长,长8 毫米,余2枚稍短,先端具细锯齿,背面具“V”形附属物。果未见。花期:3月。[1]

分布情况

  产我国广东、广西,生于山谷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信宜。[1]

品种分类

  与“兰花蕉”相关的种有:海南兰花蕉Orchidantha insularisT. L. Wu[2]

保护级别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本种为芭蕉科兰花蕉亚科在中国之代表种,数量少,分布极为局限,是稀有植物。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及芭蕉科分类系统均有研究价值。根茎民间用作清热药。

  广西上思十万大山已建水源林区,应保护好那荡乡红旗林场后山兰花蕉生长地自然林,严禁采挖。有关单位应大力繁殖、引种栽培。[3]

  种群研究分布于广东西南地区的兰花蕉和广西十万大山的长萼兰花蕉种群的样地调查,分析兰花蕉分布规律、种群结构、濒危现状及其濒危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兰花蕉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型,种群规模小,致濒的原因是环境破坏和自身繁殖能力下降。从形态学特征上分析兰花蕉及长萼兰花蕉的5个叶部特征,结果表明不管在种水平还是在居群水平,兰花蕉及长萼兰花蕉5个形态特征差异都达显著(P<0.05),其变异相对不太稳定,已出现一定的分化,且呈连续性。

  生殖特性兰花蕉传粉至受精的隔期大约为20天左右。开花时花药已成熟散花粉,花粉主要是单核花粉,少数为2细胞花粉此时胚珠只是大孢子母细胞时期,开花后20-30天胚囊发育成熟。兰花蕉花期为1个月,每朵花的花期为5天。兰花蕉开花时柱头已发育成熟,具有单细胞K毛状腺组织,腺组织有许多粘液,在5天单花期中能够接受花粉,萌发的花粉管经过花柱进入子房的延长部,花粉中的单核细胞和细胞随之进入延长部。花凋谢后,单核细胞和2-细胞在延长部20天左右,继续发育产生两个精子与成熟胚囊进行双受精。兰花蕉子房延长部除了对子房具有保护作用外,还成为花粉继续发育的场所,这是首次发现的功能。

  形态解剖兰花蕉(0rchidanthachinensis)的子房室顶部闭合后向上延长成延长部,实心,但有花柱沟和隔膜蜜腺管通过,隔膜蜜腺管,可分为中央蜜腺管和三条侧蜜腺管;中央蜜腺管位于三个心皮连接处,自子房室区下部产生,向上于延长部的部顶端终止;三条侧管分别位于两个心皮连接处,于子房室区近中部产生,开口于花柱基部。兰花蕉子房室区与延长部均具6枚雄蕊的维管束系统,即3枚心皮背束的伴束与3枚隔膜束,近轴面1枚事膜向上进入唇瓣的维管束系统,位于唇瓣的中央,致使兰花蕉仅具5枚功能雄蕊,唇瓣具双重结构,本文还讨论了兰花蕉科的系统发育位置。

  分布区年平均温22,1月平均温14,年平均降水量约1600毫米。本植物喜温、湿,耐阴。多生于枯落叶层较厚,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沟谷山坡。花期3月,果期7月。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兰花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978 次

最近更新:2015/12/30 16:15:20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