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舌兰
编辑词条摘要
形态特征
斑舌兰是附生植物;假鳞茎近球形或卵球形,强烈压扁,呈双凸镜状,长3-5厘米,宽3-3.5厘米,裸露,不为叶鞘所包。叶通常2-4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形,长15-20厘米,宽约3.5厘米,基部收狭成柄,先端长渐尖,关节位于距基部1-1.5厘米处。花葶发自假鳞茎基部,长10-20厘米,斜展;总状花序具2-5朵花;花苞片三角形,长4-9毫米;花稍有香气;萼片与花瓣黄绿色,略有红褐色晕,基部有紫褐色斑点,唇瓣白色,授粉后变为粉红色,侧裂片紫褐色,中裂片上有红紫色斑点与短横纹,褶片白色而有紫点,蕊柱绿色,顶端红褐色,下部有紫纹;萼片狭椭圆状披针形,长3.5-4厘米,宽8-12毫米。花瓣略短于萼片;唇瓣近倒卵形,3裂,基部与蕊柱合生约2-3毫米;侧裂片上有小乳突;中裂片外弯,亦有类似乳突,边缘波状;唇盘上2条纵褶片自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无毛;蕊柱长2.5-3厘米;花粉团2个。花期3-7月。[3]
分布范围
产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与缅甸也有分布。[3]
生长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1] 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1] 兰花是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