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矮

编辑词条

摘要

珍珠矮
  珍珠矮(学名:Cymbidium nanulum Y. S. Wu et S. C. Chen):地生植物,矮小,常单株生长,无假鳞茎,地下有1条近肉质的根状茎;根状茎扁圆柱形,直径达1厘米以上,有数节,与周围数条肥厚根的色泽相同,不易分辨。叶2-3枚,带形,直立。花葶从植株基部发出,直立,长10-13厘米;总状花序疏生3-4朵花;花直径2.5-3.2厘米,有香气,黄绿色或淡紫色,萼片与花瓣有5条深色脉纹;萼片长圆形,花期6月。生于林中多石地上。产中国海南、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1] ) 

形态特征

  珍珠矮珍珠矮是地生植物,矮小,常单株生长,无假鳞茎,地下有1条近肉质的根状茎;根状茎扁圆柱形,直径达1厘米以上,有数节,与周围数条肥厚根的色泽相同,不易分辨。叶2-3枚,带形,直立,长25-30厘米,宽1-1.2厘米,先端近急尖,边缘具细齿,中脉在两面凹陷,侧脉则两面浮凸,无明显关节;叶鞘常带紫色。花葶从植株基部发出,直立,长10-13厘米;总状花序疏生3-4朵花;花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9毫米;花梗和子房长1.6-2厘米;花直径2.5-3.2厘米,有香气,黄绿色或淡紫色,萼片与花瓣有5条深色脉纹;萼片长圆形,长1.3-1.6厘米,宽6-7毫米,先端圆钝并具细尖;中萼片向前倾,侧萼片多少围抱蕊柱。花瓣亦为长圆形,长1. 1-1.4厘米,宽6-7毫米,先端亦圆钝;唇瓣长圆状卵形,长8-10毫米,不明显3裂;侧裂片上有紫色斜脉纹;中裂片外弯,亦有紫斑;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上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蕊柱长6-7毫米。花期6月。[2]

产地生境

  生于林中多石地上,海拔不详。产中国海南、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文山、思茅、保山)。此种模式标本系栽培植物,采自云南怒江河谷(六库)。在南方民间已广为栽培。[2] 珍珠矮株型矮小,为矮种兰,是地生兰中的一个新种,大约分布于横断山区与云贵高原之间过渡地带内的某些特殊小环境中,是一个区域性的特有种。分布地带南北长约25公里,北端海拔最高点约1250米,往南渐次降低在海拔1000米左右。分布区仅在北南走向的大山脉之西坡(东坡相同条件地带未见有分布);植被为中幼龄的斜阔混交疏林,荫蔽度50%~65%;土壤属微酸性的红黄壤,含少量黄砂,土质粘重,腐殖质极少。该地属亚热带季节气侯干热河谷类型,年均雨量不足1000毫米,90%降水集中5~10月(雨季)。其余半年的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冬春温暖干燥,夏秋炎热多雨,常温为28~35℃,极温可达40℃,冬季极少霜雾。[3]

生长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4]

繁殖方式

  珍珠矮的自然繁殖能力特别强,尤其是有性繁殖。单株普遍能开花结果,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很高。野外常见成片的同龄实生苗,有如人工撒播。新苗成熟后,除假鳞茎侧生新植株外,地下茎亦不断增殖新苗,即使是大丛壮兰也不例外。珍珠矮既有如此超凡的繁殖能力,但人们常见的却多是单株苗,因此不少人便认为单株生长是它的固有特性,这个误解实在不浅。由于生长的地方太接近人类,种子苗不待繁殖甚至不等完成生长,绝大部分幼苗即被人类践踏和家畜啃食而“夭折”。山区农民和山地少数民族自古喜养马、牛、羊,连猪也成群赶到林子里去放养。在如此严酷的环境压力下,珍珠矮实在无法,“人丁兴旺数世同堂”。事实上,在分布区的某些家畜难去、人足不涉的小环境里,三五苗一丛、七八株一蔸的壮兰仍不少见。珍珠矮正是以特别强的繁殖能力弥补了种群的大量耗损,繁衍至今而不绝灭。[3]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兰花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544 次

最近更新:2015/12/28 20:52:58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