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

编辑词条

摘要

春兰
  春兰(学名:Cymbidium goeringii (Rchb. f.) Rchb. f.):为兰科兰属地生植物。又名朵兰、扑地兰、幽兰、朵朵香、草兰,是中国兰花中栽培历史最为悠久、人们最为喜欢的种类之一。植株一般较小,假鳞茎较小,卵球形。叶带形,边缘无齿或具细齿。花多单朵或两朵,不出架;花色以绿色、淡褐黄色居多,花幽香。蒴果狭椭圆形,花期1-3月。生于多石山坡、林缘、林中透光处,海拔300-2200米,在中国台湾可上升到3000米。生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南端等。广义的春兰还包括豆瓣兰、莲瓣兰、春剑,它们的主产地多在大西南各省区,植株花朵各有特色。 

简介

  形态特征

  地生植物;假鳞茎较小,卵球形,长1-2.5厘米,宽1-1.5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4-7枚,带形,通常较短小,长20-40(-60)厘米,宽5-9毫米,下部常多少对折而呈V形,边缘无齿或具细齿。[2]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外侧叶腋中抽出,直立,长3-15(-20)厘米,极罕更高,明显短于叶;花序具单朵花,少有2朵;花苞片长而宽,一般长4-5厘米,多少围抱子房;花梗和子房长2-4厘米;花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绿色或淡褐黄色而有紫褐色脉纹,有香气;萼片近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2.5-4厘米,宽8-12毫米;花瓣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长1.7-厘米,与萼片近等宽,展开或多少围抱蕊柱;唇瓣近卵形,长1.4-2.8厘米,不明显3裂;侧裂片直立,具小乳突,在内侧靠近纵褶片处各有1个肥厚的皱褶状物;中裂片较大,强烈外弯,上面亦有乳突,边缘略呈波状;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上方延伸中裂片基部以上,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多少形成短管状;蕊柱长1.2-1.8厘米,两侧有较宽的翅;花粉团4个,成2对。[2] 蒴果狭椭圆形,长6-8厘米,宽2-3厘米。花期1-3月。[2]

繁殖方法

分株

  春兰经过一两年的栽培,能萌发出许多新芽,当苗数达到6、7苗时,就可以进行分株,一般2、3年分株一次。在春、秋季,选择6、7株以上的植株,起盆,轻轻拍打盆的底部,倒出兰根,注意不要伤到新根,用刷子刷去根部上的旧土,找出假鳞茎之间空隙比较大的地方,通常俗称“马路”,小心掰开,用剪刀修剪枯根、腐根,然后浸入40%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800倍液1小时,再用清水冲洗,晾干,根部发白变软时,就可以定植了。[3]

播种

  春兰种子极细,种子内仅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发芽力很低,加之种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规方法播种不能萌发,故需要用兰菌或人工培养基来供给养分,才能萌发。播种最好选用尚未开裂的果实,表面用75%的酒精灭菌后,取出种子,用10%次氯酸钠浸泡5-10分钟,取出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然后置暗培养室中,温度保持25C左右,萌动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茎。从播种到移植,需时半年到一年。[4]

组培培养

  产生大量的新植株,先在栽培2、3年的兰株根部,切取2-3厘米的生长芽,用流水冲洗20分钟,在温度为22-25℃的无菌组培室里,把最外面的1-2片苞叶去掉,放在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5分钟,灭菌。然后剥离,切割成2-5毫米的茎尖,接种到准备好的培养基上,移至培养场所,3-4个月后发出根状茎,不断增殖,再进行诱芽和生根。当试管苗长至5-8厘米,有2、3条根时,就可以移栽了。从瓶中取出小苗,清洗干净粘附在根上的培养基,再种入到珍珠岩和蛭石混合的基质中,浇透水。放在阴凉的地方。成活后3个月,定植到小盆中,管理方法与分株繁殖相似。[3]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兰花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636 次

最近更新:2015/12/26 16:31:01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