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兰

编辑词条

摘要

多花兰
  多花兰(学名:Cymbidium floribundum)是兰科兰属的一种附生植物。花茎直立或稍倾斜,花序长20~30cm,着花20~40朵,花红褐色。叶长椭圆形,2~4枚着生于大型的假鳞茎上。生于林中或林缘树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海拔100-3300米。分布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多花兰其叶革质肥厚,并具有光泽,抗旱防寒力强,花色繁丽多姿,亦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较理想的盆栽花卉之一。 

形态特征

  附生植物。假鳞茎近圆柱形,长1.5~2.5 cm,宽约1 cm,包藏于宿存的叶基内。[1]

  植物形态叶2~4枚,近直立,矩圆状倒披针形,革质,长22~27 cm,宽3.5~4.7 cm,先端急尖或钝,具明显的中脉,基部明显具柄;叶柄纤细,长15~23 cm,宽4~5 mm,腹面有槽,关节位于近中部。[1] 花草发自假鳞茎基部,下垂或外弯,长36~50 cm,近基部具数枚鞘;花序长20~30 cm,具20~40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4~5 mm;花梗和子房长1.5~2 cm;花浅褐色,直径3~3.5 cm;萼片与花瓣有浅紫色脉和细斑点;唇瓣有浅紫色晕,基部有浅紫色细斑点,在中部两侧有2个深紫色斑块,唇瓣3裂,约等长于花瓣,上面具乳突,侧裂片近半圆形,直立,有紫褐色条纹,边绿紫红色,中裂片近圆形,稍反折,紫红色,中部有浅黄色晕,唇盘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平行的褶片,褶片黄色;萼片近相等,萼片狭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0~22 mm,宽6~7 mm,先端渐尖,红褐色,中部略带黄绿色,边缘稍向后反卷。[3] 花瓣狭椭圆状披针形,长16~19 mm,宽5.5~6 mm,先端渐尖;唇瓣近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13~15mm,宽约10 mm,不裂或有时不明显3裂,沿先端边缘皱波状,稍下弯,近中部或中裂片基部有2枚拼眠体;蕊柱长1~1.2 cm,稍弧曲,有短的蕊柱足;花粉团2个,有裂隙。[1] 夏季开花,花期3~4月。[4] ;花红褐色,无香气。[3]

生长分布

  生于林中或林缘树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或石缝沉积的腐殖壤土之中,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一般在4.5-5之间[5] ,海拔100-3300米。[2] 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2] ;印度、尼泊尔、泰国、越南也有分布。[4]

栽培技术

  盆栽管理

  家庭盆栽多花兰一般用分株法繁殖,采用腐叶土,山灰,砂、干牛粪或腐熟的鸡鸭粪作培养土,配比以4:2:2:2为宜。多花兰虽抗干旱,但栽培时在夏季仍不能放置阳光直射处,以防过度暴晒而生长不良,叶面产生日灼。因此,夏秋应加强遮荫管理,荫蔽度在60%即可安全度夏,在空气干燥时每天可对叶面喷水一至二次,为了防止根系腐烂,平时谨防盆土过湿和吸水过多。多花兰在生长旺盛期每一至二周施一次腐熟的畜蹄片水或稀薄的饼肥水。人冬后可进行一次翻盆松土,同时除去枯叶腐根,加施一些有机肥或骨粉,以利于次年春芽的萌发和早春花芽的分化有足够的养料供给。[6]

  药用价值编辑多花兰的根可作为药用部分,夏、秋采收,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性味辛、平。滋阴清肺,化痰止咳。主治百日咳、肺结核咳嗽、咯血、头晕腰痛、尿路感染、月经不调、[7] 风湿痹痛。[8] 多花兰的假鳞茎亦可作为药用部分,性味甘、淡、微涩、平。清热解毒,补肾健脑。

  应用:1.跌打损伤、扭挫伤腰痛。假鳞茎9~15克,水煎服(可况酒)。研粉则用6克左右,白酒调服。另以适量浸酒外搽。或配山乌龟、臭牡丹根捣烂敷。

  2.肾虚腰痛。假鳞茎15克,女贞、火把果(救兵粮)、金樱子、瓦韦各9克,水煎服。

  3.神经衰弱、头昏头痛。假鳞茎30克,大枣10个,煎水或炖猪瘦肉吃。[9] 全草:辛,平。清热解毒,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瘰疬,石淋,小儿夜啼,淋浊,带下病,疮疖。[8]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兰花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418 次

最近更新:2015/12/26 16:29:16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