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花兰

编辑词条

摘要

垂花兰
  垂花兰(学名:Cymbidium cochleare Lindl.):附生草本;假鳞茎近卵形,长4-9厘米,宽2-3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6-13枚,二列,带形,通常略2裂。花葶从假鳞茎下部叶腋内长出,通常长40-50厘米,下弯;总状花序下垂,总状花序具7-20朵花,花下垂,狭钟形,稍有香气,花绿褐色,唇瓣具许多红色小斑点,褶片亮橙黄色。蒴果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花期12月至次年1月。生于海拔达300-1000米,阴湿密林中树上,产中国台湾(台北、高雄)。锡金、印度也有分布。(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1] ) 

形态特征

  (莎草兰)是附生草本植物;假鳞茎近卵形,长4-9厘米,宽2-3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6-13枚,二列,带形,长45-80厘米,宽1-1.7厘米,先渐尖或钝,通常略2裂,关节位于距基部4-10厘米处。花葶从假鳞茎下部叶腋内长出,通常长40-50厘米,下弯;总状花序下垂,具20余朵花;花苞片小,长2-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1.2-2.1厘米;花下垂,狭钟形,几不开放,稍有香气,奶油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时略有淡粉红色晕或唇瓣上偶见少数红斑点,褶片亮橙黄色;萼片狭倒卵状披针形,长3.4-4.3厘米,宽7-9毫米;花瓣宽线状倒披针形,长3-4厘米,宽5-6毫米;唇瓣倒披针状三角形,长3-4厘米,3裂,基部与蕊柱合生约2-3毫米;侧裂片多少围抱蕊柱,常具很小的乳突,边缘无缘毛;中裂片较小,长8-10毫米,宽5-6毫米,中央有1个密生短毛的斑块,边缘稍波状;唇盘上的2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在近末端处汇合并具短毛,在基部增粗并在两褶片间形成槽状凹陷;蕊柱长2.8-3.2厘米,腹面下部疏生微毛;花粉团2个,近棒状。蒴果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花期10-12月。[2] 垂花兰与上种十分相似,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垂花兰叶宽8-10毫米(上种为10-17毫米);

  总状花序具7-20朵花(上种20朵以上);

  花绿褐色,唇瓣具许多红色小斑点(上种奶油黄色至淡黄绿色,唇瓣不具或偶见少数斑点);

  花蜡质,有光泽,细弱(上种无光泽,丰满);

  唇瓣上的纵褶片仅到达唇瓣中部(上种到达唇瓣基部)。

  据《台湾兰科植物》(1977)记载,该种假鳞茎几不可见,花粉团4个(裂隙深到可分为2),明显不同于上种。花期12月至次年1月。[3]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兰花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493 次

最近更新:2015/12/26 16:17:59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