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审稻2005044
编辑词条摘要
该品种属籼型两用核不育繁,播始历期97-76天。株高65-85厘米,株型松紧适中,叶色较淡绿,叶鞘绿色,稃尖杆黄色,柱头白色,叶片具有长、直、窄、凹、厚的特征,主茎叶片数15-12叶。分蘖力较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用核不育繁,播始历期97-76天。株高65-85厘米,株型松紧适中,叶色较淡绿,叶鞘绿色,稃尖杆黄色,柱头白色,叶片具有长、直、窄、凹、厚的特征,主茎叶片数15-12叶。分蘖力较强。单株有效穗9-12穗,穗长约26厘米,每穗总颖花数约150朵,千粒重25克左右。不育株率100%,不育度100%,花粉败育彻底,以典败为主,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柱头总外露率88.9%,其中双边外露率59.6%。异交结实率53.9%。抗性鉴定:叶瘟3级,穗瘟3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检测:糙米率79.3%,精米率70.9%,整精米率66.8%,粒长6.2毫米,长宽比2.9,垩白粒率5%,垩白度0.8%,透明度2级,碱消值7.0,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7%,蛋白质含量11.0%。一般每亩繁殖产量300公斤。
繁殖要点:在海南春繁,将幼穗分化3-6期安排在日平均气温低于22℃的时段;采用冷水串灌繁殖,将敏感期水温控制在18-20℃。培育壮秧,秧龄18-25天为宜,单本栽插,合理密植,种植密度15×20厘米;始穗时每亩喷“九二○”5克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达到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我省适宜区域繁殖和制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