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优30

编辑词条

摘要

西农优30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由重庆西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资金,西南大学培育而成。是成功利用“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新技术及应用研究”和“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快速准确鉴定水稻孢子体不育系纯度”技术的经典范例成果之一。该品种具有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优的特点,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基本资料

  西农优30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0选育单位:西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亲本来源:中9A×R30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

  专家组验收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较长,每亩有效穗数17.5万,株高116.8厘米,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75.3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3.6%。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5%,垩白度2.3%,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8%。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94号)备注: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成果验收

  重庆西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南大学承担的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广适、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西农验收现场优1号、30’示范推广”项目,以无污染、安全卫生、营养优质稻米为目标,选择自然生态无超标污染源的南川、江津、巫山建立了50000余亩的无公害稻谷生产基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病虫防治,坚持“浅栽秧,深水返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的水分管理原则进行高产示范。专家组现场选取上、中、下3类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挖方测产,每类田块取样5块田,每块田取样5点,每点1平方米左右进行实产测定。西农优1号实产验收结果为:上等田亩产815.5Kg;中等田亩产805.4Kg;下等田788.1Kg;加权平均亩产804.98Kg。西农优30实产验收结果为:上等田亩产818.5Kg;中等田亩产785.3Kg;下等田680.9Kg;加权平均亩产761.6Kg。专家组认为示范中采用的宽窄行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中苗移栽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较好地发挥了该组合的产量潜力和品质优势。在今年水稻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的灾害性气候条件下,当地绝大部分水稻结实率严重偏低的情况下,西农优1号、西农优30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果。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8%。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94号)]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大米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165 次

最近更新:2015/12/21 20:19:59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