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超1号

编辑词条

摘要

滇超1号
  滇超1号(DS101)系云南省超级稻育种课题组大理州经作所试验点。1995年从国际水稻所提供的新株型水稻(超级稻)新品系IR64446—7—10—5(MD2STR.1/PAKISAN)的F4分离世代材料中筛选出株型好、结实高、抗性强的1号单株(IR64446-1),经几年加代繁殖而育成的超级稻新品种。1997年稳定并定名为“滇超1号”。 

概述

  1999年邀请西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为组长的现场考察专家组对鹤庆黄坪示范的滇超1号进行现场考察及田间鉴评。该品种2001年通过省级审定。”全省示范推广35.78万亩,其中2001年至2003年示范推广31.8万亩,加权平均单产704.43千克,较同地区汕优63亩增55.52千克、增8.56%,总增收稻谷1986.64万千克,新增纯收益3614.17万元,农民得益率1:5.09。大理州示范推广16.92万亩,平均单产781.87千克,较对照汕优63亩增76.16千克、增10.79%,增收稻谷1288.63万千克,新增纯收益2182.82万元,农民得益率1:5.65。在示范推广中总结出了“一壮、三早、三足、二注重”的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2004年4月省科技厅组织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滇超1号’是新株型育种的一大成绩,该品种不仅在生产上表现好,增产突出,而且品种达部颁标准二级。该品种是水稻新株型育种项目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在新株型育种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选育经过

  滇超1号(DS101)云南省“九·五”籼稻科技攻关超级稻育种课题组大理州经作所试验点1995年从国际水稻所提供的新株型水稻(超级稻)新品系IR64446—7—10—5(经国际水稻所查证,该品系由国际水稻所MD2STR.1 做母本与PAKISAN杂交)的F4分离世代材料中筛选株型好、结实高、抗性强的1号单株(IR64446-1),经几年加代繁殖而育成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995年冬天IR64446-1到海南加代繁殖,1996年在云南省宾川、文山、版纳、瑞丽、保山、玉溪等地多点试种,表现出产量高,穗大粒大,高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叶片功能期长,成熟时青丝亮秆,食味口感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大理州宾川点9个参试品种预试中,滇超1号单产为861.5千克居第一位。1997年定名为“滇超1号”(DS101)并进行品比试验。1999年组织省外知名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及田间鉴评。2001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性状表现

  2.1 分蘖节位低、成穗率高滇超1号秧龄50-55天移栽时单株带蘖1.3个以上。大田栽秧丛数2.5—3.0万丛/亩,比对照汕优63亩增0.5万丛;最高茎蘖数达每亩30-35.9万个,比对照汕优63亩减少2.5万,单株平均茎蘖数比对照少1.8个,且其分蘖节位低;每亩有效穗20-23.0万穗,比对照汕优63每亩增0.5—1.0万穗;平均成穗率68.4%,比对照汕优63成穗率61.8%增6.6%。2.2 高抗、多抗病虫害通过多年对滇超1号抗性试验及示范种植结果表明,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抗稻曲病和纹枯病,抗虫性、抗寒性显著优于对照汕优63,在2002年宾川县气候对水稻生育有明显冷害下,滇超1号平均亩产高达734.71千克,较对照汕优63亩增154.71千克,增26.6%。滇超1号抗病虫害均优于对照汕优63,减少了用药防治次数。但若偏施、晚施氮肥,苗长势过旺或长期水淹灌条件下的田块,微感纹枯病。2.3 米优、粒大、结实率高滇超1号谷穗着粒密稍稀,经品尝结果米质口感较好。品质经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2.2%,精米率70.3%,整精米率53.5%,直链淀粉含量11.06%,胶稠度34,糊化温度6,粗蛋白含量10.25%。白米,半透明,米饭松软,食味即具有云南软米的特点又具有云南优良地方老品种玉溪大白谷的风味。穗粒数140—160粒粒左右,实粒数平均115—128粒,结实率达80%—82.14%,千粒重31.0克,比对照汕优63千粒重27.0克,增4.0克。2.4 生育期适中,叶片功能期长,熟相好,适应性广滇超1号全生育期168天,比对照汕优63长4—6天,生育期适中,灌浆期长,叶色深绿,成熟时尚有2.7片绿叶、株型束集、紧凑,青丝亮杆,穗部谷粒金黄,熟相较好,易脱粒。适应于海拔1550米以下,年均温17.0℃以上,籼稻区种植。

品种试验示范结果

  3.1 品种比较试验结果1996年滇超1号在宾川参加品种比较预备试验(1996年材料编号为166号),在九个参试材料中滇超1号单产861.5千克,居第一位。生育期173天,最高茎蘖数29万/亩,有效穗24.0万穗/亩,成穗率93.79%,株高120厘米,穗总粒数154.2粒,穗实粒数126.9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4克,植株生长健壮,清秀,整齐,分蘖中等,成穗率高,成熟时青丝亮杆,谷粒金黄,高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抗稻曲病显著优于对照汕优63。1997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1997年材料编号为1996年编号166号)结果:滇超1号单产921.66千克较对照汕优63亩增58.33千克,增6.75%,居九份材料第一位。生育期177天,最高茎蘖数33.4万/亩,有效穗26.0万/亩,成穗率77.8%,株高120cm,穗粒数174.6粒,穗实粒数128.7粒,结实率73.71%。株型束集,剑叶稍内卷、杆粗、杆壮,分蘖节位低,叶片功能期长,成熟时青丝亮杆,谷粒金黄,高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抗稻曲病。3.2多点试种1997年滇超1号(材料编号为原号“SR64446-1”)在宾川县1400—1510米海拔区七个点试种8.75亩。亩产量变幅为716.7—926.2千克,比对照汕优63亩产量变幅678.4—744.6千克,增幅为38.3—181.6千克,滇超1号平均亩产805.6千克比对照汕优63亩产741.6千克,平均亩增产64千克,增8.6%。试种结果滇超1号全生育期167—170天,株高106—109cm,穗总粒数158.8粒,穗实粒数119.6粒,千粒重31.4g,表现分蘖中等,株型束集,熟相好,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适于海拔1510米以下,年均温17.0℃以上地区种植等特点。并初步总结出“一壮、二早、三足、四注重”的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示范。当年12月底正式定名为“滇超1号”(DS101)。3.3扩大示范推广“滇超1号”1996—2003年在全省示范推广35.78万亩,平均单产704.43千克,较同地种植的“汕优63”亩增55.52千克,总增收稻谷1986.64万千克。其中2001年—2003年全省示范推广31.8万亩;其中大理州示范推广16.92万亩,平均单产781.87千克,较对照“汕优63”亩增76.16千克,增收稻各1288.25万千克;思茅、文山、保山、玉溪、临沧、版纳、德宏、红河等地(州)示范推广18.87万亩,平均单产635千克,较同地种植的“汕优63”亩增37.02千克,增收稻谷698.4万千克。3.3.1 小面积示范1998年滇超1号在大理州宾川、鹤庆等地共计试验示范122.5亩,其中宾川试验示范67亩,鹤庆示范55.5亩,连片种植32.6亩。玉溪地区的易门、新平、峨山试验示范共计11.5亩,保山市试验示范6亩,文山试验示范8亩;版纳试验示范4亩;德宏试验示范6亩。在宾川县太和乡菜官营村实收7.59亩,平均亩产841.8千克,比同时收获的3.54亩汕优63的亩产增18千克,其中罗志刚户种植的1.32亩滇超1号,获得亩产941.4千克;鹤庆黄坪实收9.4亩,平均亩产834.6千克,比同时收获的4.05亩汕优63亩产增41.77千克,文山农科所对种植的3亩滇超1号进行实收平均亩产624.6千克,比同期收获的1.4亩桂朝2号的平均亩产增75千克。示范结果表明:滇超1号分蘖节位低,成穗率高,杆粗、杆硬、株型紧凑、叶片直立、根系发达,高抗、多抗病虫害,粒大、结实率高、叶片功能期长等优点。3.3.2 1999年示范及田间鉴评1999年滇超1号在大理州的宾川、鹤庆试验示范2317亩。示范结果表明,滇超1号株叶型优良,叶片直立,高抗稻瘟,籽粒长,熟色金黄,口感、米质较好,亩产量已超过大面积生产的杂交稻“汕优63”和“冈优12”等组合的产量水平。大理州经作所、鹤庆黄坪乡农科站和鹤庆监狱对连片示范的“滇超1号”进行测产,平均亩产822.82千克。亩产变幅为774—928.7千克。1999年9月5日在云南省政府、省农科院的支持下,邀请西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主任王象坤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所丁伦友教授,国际水稻所中国办事处主任汤圣祥博士,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主任赵志模等国内著名专家对鹤庆黄坪种植的“滇超1号”进行现场考察和田间鉴评。专家组认为 云南省超级稻课题组对国际水稻所的新株型水稻(超级稻)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及利用研究,精心培育成功了适合云南生态环境种植的“滇超1号”,其株型优良,叶片直立,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籽粒长、熟色金黄,产量高,最高亩产可达900千克以上,亩产量已接近或超过大面积生产的杂交稻“汕优63”和“冈优12”等组合产量水平。1999年9月12日云南省监狱管理局农业处邀请有关专家对云南省姜寅农场(鹤庆监狱)示范种植的滇超1号进行实产验收2块2.328亩,平均亩产913.67千克,其1.288亩田块收获湿谷1475.8千克,折净率95.47%,含水量23.52%,亩产978.11千克。3.3.3 示范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滇超1号在大理州的宾川、鹤庆、南涧扩大示范11260亩,获平均单产811.48千克,比对照亩增45.51千克,增幅6.1%;文山试验示范1018.2亩,经对135亩以产量验收,平均单产556.8千克,比对照亩增20.9千克,增3.89%;在玉溪的易门、元江、峨山等试验示范964.5亩,单产幅度在618—765.4千克,比对照增25%以上;在临沧的耿马示范244.6亩,最高单产达466.9千克,产量较当地推广品种高。在思茅地区试验示范7236.2亩,经对42个点,143亩的测产验收,平均单产436.5千克,比对照增16.5千克。示范结果表明:滇超1号穗粒数145—155粒,穗实粒数118—125粒,结实率80.6%—81.38%千粒重31克,株高110cm左右,高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对稻曲病及纹枯病也只有在高肥力、管理不尚的田块轻微发生。滇超1号2001年至2003年全省示范推广31.8万亩,其中2001年8.0万亩,2002年9.6万亩,2003年14.2万亩。在大理州以宾川、鹤庆为主的籼稻区示范15.7万亩,亩产分别811.24千克、734.71千克、784.60千克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59.81千克、154.37千克、21千克。特别是2002年在大理州籼稻区普遍受低温危害条件下也获得734.71千克的单产较对照汕优63亩增154.71千克,增26.67%,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在思茅、玉溪、保山、文山、临沧、版纳、德宏、楚雄、红河等地示范16.1457万亩,平均单产635.00千克,较对照亩增37.02千克,增6.2%。3.4示范推广效益显著1996年—2003年在全省示范推广35.78万亩,2001年至2003年示范推广31.8万亩。平均单产704.43千克,较同地区汕优63亩增收55.52千克,每亩节约籽种及农药等生产费用30.00元。总增收稻谷1986.64万千克,节约农药生产费用1073.41万元,新增纯收益3614.17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32.32,推广成效率39.76%,农民收益率1:5.09。大理州试验示范推广16.92万亩,平均单产781.87千克,较对照汕优63亩增76.16千克。总增收稻谷1288.63万千克,节约生产费用507.60万元,新增纯收益2182.82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218.28,推广成效率73.56%,农民收益率1:5.64;文山、保山、玉溪、版纳、思茅等地示范推广18.87万亩,平均单产635千克,较对照汕优63亩增37.02千克。总增收稻谷698.4万千克,节约籽种、农药等生产费用565.4万元,新增纯收益1488.26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14.88,推广成效率9.47%,农民收益率1:4.13。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大米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203 次

最近更新:2015/12/21 20:18:02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