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优5号
编辑词条摘要
品种信息
品种审定编号
国审稻990011[1]
品种名称
K优5号[1]
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1]
品种来源
K17A×多恢1号。[1]
省级审定情况
199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三系杂交水稻中籼迟熟组合。全生育期144天,比汕优63平均早熟2天。株高110--115厘米,苗期长势旺,株型紧凑,叶舌、叶缘均有色,主茎总叶数16叶。分蘖力中上,最高苗每亩27万左右。有效穗每亩18万左右。穗纺锤形,穗长23厘米,穗着粒130--140粒,结实率85%,抽穗整齐,后期转色好。谷粒黄色,稃尖有色,长圆形,少量顶芒。千粒重28--30克,糙米率80%,精米率70%,透明度好,米质中上。中抗稻瘟病。[1]
产量表现
1995--1996年南方稻区区试平均亩产574.13公斤和539.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产3.57%和4.93%。栽培技术要点:南方稻区播种期与汕优63同期;秧龄30--35天为宜,亩本田用种量1.25--1.5公斤;栽插规格26.6×16.7厘米,每穴2粒谷秧苗;栽秧前施足底肥,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草木灰100公斤,栽后7--10天亩施追肥2--3公斤。制种技术要点:1、K17A柱头外露率高,异交习性好,因此,无论在繁殖和制种时,要求严格隔离。2、K17A包颈轻,对赤霉素敏感,其“920”用量为汕优组合的70%,抽穗10--15%时,轻割叶,分两次喷施,亩用量严格控制在12克以内。3、严格去杂,且应在始穗期进行。[1]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
该品种属中迟熟杂交中稻组合。丰产性好,米质中上等。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省以及同生态类型的地区作中稻种植。经审核,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 1998年贵州审定,编号:黔品审167号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所用不育系K17A与四川内江农科所的强恢复系多恢1号组配而成。贵州省种子总站1994年引进,属于中籼中迟熟组合。产量表现:1995~l996年贵州省区试中,平均亩产584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0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剑叶直挺,根系发达,叶色浓绿,分蘖中等,成穗率高,结实率高,后期青秆黄熟,转色好。籽粒饱满,粒型中长,米质好,口感好。全生育期比汕优63早熟2天左右,抗穗瘟病能力优于汕优63。栽培要点:该组合种子千粒重高,用种量适当加大;适时早播,促分蘖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提高单产;适时早栽,插足基本苗(亩8~9万);合理施肥,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前促,中控,后稳的原则,要求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氮、磷、钾配合;综合防治虫害和病害。适宜种植地区:可在我省海拔1100米以下的水稻适宜地区种植。·1996年四川审定,编号:川审稻70号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用自选不育系K17A与多恢1号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全生育期144天,株高110~115cm,每平方米有效穗268。每穗13O~14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9~30g。出糙率80%,精米率70%。外观及食味品质好。抗稻瘟病。1994~1995年四川省区试平均单产864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8%。生产试验平均单产8833kg/hm2,比对照增产5.2%。适宜在汕优63种植地区作中晚稻种植。栽培上应增加用种量,适当密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