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稻15

编辑词条

摘要

圣稻15
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5.1天,较对照豫粳6号晚熟2.1天。

品种简介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30品种名称:圣稻15选育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镇稻88/圣稻301

特征特性

  株高104.2厘米,分蘖力一般,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150.3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6.9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2级,穗颈瘟发病率5级,穗颈瘟损失率5级,综合抗性指数4.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3%,垩白粒率49%,垩白度3.9%,直链淀粉含量17.2%,胶稠度83毫米。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5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5.6%(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609.2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9%(极显著),比对照9优418减产0.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9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8.7%,增产点比例81.3%。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6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8%。

栽培技术要点

  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5月上旬播种,严格浸种消毒,亩播量30千克。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行株距23厘米×13厘米,确保每亩达2万穴,每穴4~5苗。3.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亩施二铵15~20千克作基肥或面肥,钾肥10千克于插秧后15天左右施入,前期重施分蘖肥促苗早发,尿素总量控制在40千克内。水浆管理做到:薄水栽秧、深水护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烤田,浅水孕穗扬花,乳熟期后应干湿交替,成熟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加强对稻瘟病、稻纵卷叶螟、飞虱等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地区种植。亲本来源:镇稻88(♀) 圣稻301(♂)选育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完成人:杨连群; 张士永; 宫德英; 姜明松; 袁守江品种类型:粳型常规水稻适种地区:鲁南、鲁西南地区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针对黄淮稻区生产现状,选用高产、抗条纹叶枯病品种镇稻88为母本,优质、抗穗颈瘟品种圣稻301为父本组配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水稻品种...2003年正季鉴定编号S0314-6,同年冬季南繁,品系为806(宫德英等, 2008)·2008年山东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23号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全生育期157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1天。亩有效穗26.8万,株高101.6厘米,穗长15.6厘米,每穗总粒数134.6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6克。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稻谷出糙率87.1%,精米率78.1%,整精米率76.7%,垩白粒率16%,垩白度1.5%,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79mm,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标准。2005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苗瘟、穗颈瘟,白叶枯病苗期中抗,成株期中感。田间调查条纹叶枯病最重点病穴率4.1%,病株率0.7%。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水稻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605.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3.5%;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0公斤,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5.8%。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60000-80000株,亩栽18000-20000穴。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审定意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1]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大米    稻谷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628 次

最近更新:2015/12/16 18:55:56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