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大米

编辑词条

摘要

延寿大米
  延寿大米生产地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松花江南岸的蚂蜒河中游。东经127°54′20″-129°04′30″,北纬45°10'10″-45°45'25″,西部、南部与尚志市为邻,东北与方正县接壤,西北与宾县毗连。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65公里,幅员面积3149.55平方公里。全县有5镇4乡10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61万亩。地理标志区域包括延寿镇(部分)、六团镇、中和镇、加信镇、安山乡、寿山乡(部分)、玉河乡、延河镇8个乡镇,70个行政村的水稻田,生产面积33333公顷,年产大米18万吨左右。 

产地环境

  (1)土壤地貌情况:延寿大米生产地域地势平坦,远离市中心,无工业“三废”污染,地净田洁,土质肥沃,为黑粘土、沙壤土质,地势低洼,土壤有机质含量3%-6%,自然肥力较高,特别适合水稻生长。(2)水文情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境内蚂蜒河、亮珠河、部分地下水浇灌的水田,该基地位于灌溉区上游,无任何污染。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在46.9%。现有中型水库2座, 小型水库25座,万亩以上灌区10处,提水灌溉站点617处,塘坝1600座。(3)延寿县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6℃。 历年最低气温为-42.6℃,历年最高气温为35℃,多年均积温蚂蜒河两岸为2493.5℃,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丘陵漫岗区为2300℃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2-129天。县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570.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0.1小时,延寿县的气候特点是典型的水旱兼作农业气候区。(4)人文历史情况:延寿县种植水稻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据《延寿县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入境的朝鲜族农民开始在洼地种植水稻,到民国16年(1927年),水稻面积已达8345亩。到1934年,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48380亩,出现了水稻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到1989年,全县水田面积发展到29.7万亩。并从1989年开始试验示范并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逐步结束水稻满撒种的传统种植技术。实行扣塑料棚旱育稀植插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有原来的亩产100-150公斤,一跃提升到300-350公斤,实现翻番增产。在肥料使用上,结合有机肥逐步增施化肥用量,在除草方面结合人工中耕除草逐步推行化学除草,减轻农民劳动量。到1995年,由于高效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部分农民实行水改旱,水田面积下降到21.4万亩。水稻产量11.4万吨。亩产达到532公斤。到1999年,水稻面积发展到23.7万亩,水稻产量14.7万吨。从2002年开始水稻面积逐年增加,到2007年水稻面积发展到66.3万亩,产量33万吨。全面整合水稻品种,按区域布局和积温区划,全县主推五优稻3号、松粳10号、龙粳14、绥粳7号和垦稻12号等5个核心品种,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中棚育苗技术、机械插秧技术。自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研究推广水稻新基质无土旱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省示范推广。延寿县水稻栽培技术在全省占有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省优质水稻重点产区之一。2008年,延寿县被黑龙江省绿办批准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亮珠”品牌,使延寿大米走出省门打入南方市场,其品牌越来越亮,越来越响。[1]

生产要求

  (1)产地选择:产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土壤选择草甸土、冲击土和水稻土。灌溉用水符合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二级标准。(2)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审定的、抗逆性强的中晚熟的优质品种。目前全县大面积推广优质水稻品种有五优稻3号、松粳10号、龙粳14、绥粳7号和垦稻12号等5个核心品种等。这些品种整精米率高、恶白率低、胶稠度高、米质口感好,符合GB4404.1-1996《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水稻生产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料与无机氮的比例不超过1∶1,禁止施用硝态氮肥。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延寿县《绿色食品水稻种植技术规程》操作。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T/T393-2000)和《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具体栽培技术如下:施肥:秧床做好后,床内进行平整、翻晒,于播前3天打碎土块、平整床面。施用化肥,每平方米秧田施磷酸二铵75克,硫酸铵50克,硫酸钾50克,硫酸锌5-10克;大田亩施肥总量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3-4公斤,土壤肥力高或农家肥使用多的以下限为宜,肥力低或农家肥使用少的以上限为宜。施药:将选好的稻种用 “使百克”1:4000倍液消毒3-5天,防治水稻恶苗病。苗床以人工防除草为主。本田杂草采用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稻瘟病,每亩用“枯草芽孢杆菌”6-12克,对水40-60公斤,均匀喷雾,减少化学污染。(4)产品收获:稻谷含水量在19-22%收割为宜。9月25日前后手工收割或机械收割后,适当晾晒,及时脱粒。(5)生产记录要求:延寿县生产水稻的全过程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设立专门的记录员负责农时操作记录;农药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并按作物分别记录使用的农药名称,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记证号、剂型、防治对象、时间、施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肥料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内容包括肥料名称、登记证号、类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数等;及时做好各类农时操作记录、产量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记录需妥善保存1年,以利可追溯性检查。[2]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大米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56 次

最近更新:2015/11/19 20:15:50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