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苗米
编辑词条摘要
简介
丝苗米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籼稻优质稻米,外观品质美观靓丽,长粒形、细长苗条、晶莹洁白、米泛丝光、玻璃质;直链淀粉含量中等,质地软硬适中,煮饭爽滑可口,具有清新香味,口感佳,饭粒条状而不烂。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的美誉。
概况
“丝苗”是增城市的特优水稻品种。丝苗米米粒细长,无腹、心白,透明晶莹。丝苗米饭软硬适中,芬香可口,素有“米中之碧玉”、“饭中之佳品”等美誉。传统的老丝苗品种,以本市朱村白水 矮脚丝苗米为佳,高脚丝苗则以派潭灵山和正果水口村为上品。据(《增城县志》1911年清·宣统版)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拣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粘丝苗最佳。”可见该市丝苗米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建国初期,该市丝苗米种植仍有较大面积,据口碑:正果晚稻丝苗种植面积十分之四、五,不少以丝苗谷交纳公粮。可见丝苗种植之广。建国后至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传统的老丝苗品种种植年代久远,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表现产量低、易感病、不抗倒,加之当时粮食生产强调高产自给,忽视质量,没有按质论价,丝苗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著名矮脚丝苗于1958年泯灭。1973年全县高脚丝苗种植面积已不足5万亩,总产900万公斤,出口量500万公斤。1982年全县种植面积不足二百亩。对于丝苗品种的混杂、种植面积日益缩减,农业部门早已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该市农业局种子站、市农科所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采用系统选育、野生稻远缘杂交遗传育种、聚焦太阳能辐射诱变育种等技术手段,成功地选育出了丝苗选6、矮丝苗83-1、矮丝苗选8、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长粒丝苗等系列丝苗新品种(品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口感、食味与原老丝苗品种无异,产量却比原老丝苗品种成倍增加,抗病虫性、抗倒性明显增强,适应性更广,因此,在生产上迅速得到广泛应用。新丝苗品种不但在增城市大面积种植,而且还被邻近省、市、县大量引种,增城泰稷发展有限公司、增城市优质米基地公司、增城市新粮贸易有限公司分别以之作为加工原料,开发加工了“泰稷”牌、“挂绿”牌、“荔新”牌等系列丝苗米,并采取“公司+农户” 的经营模式,大大促进了我市及邻近省、市、县丝苗米的生产发展。1986年,全市丝苗米种植面积为4.5万亩,1999年达到16.6万亩。为保护增城市这一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健康发展2004年我市着手申报增城丝苗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通过。现在,古老的农家丝苗已被新育成品种所代替,保留下来的单株,仅作后人育种材料。丝苗选6、矮丝苗83-1、矮丝苗选8是我市上世纪80年代主栽丝苗品种,现生产上已不再应用。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是我市上世纪90年代主栽丝苗品种,现已被长粒丝苗等新型丝苗品种代替。
特征特性
矮脚丝苗和高脚丝苗:均属晚籼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30天左右,亩产150~200公斤。矮脚丝苗株高90cm左右,叶青绿、穗中等长,着粒疏,谷色麻黄,粒细长,稃端微显弯曲,生势较弱,分蘖力较强,抗病虫性较差,米质极优,饭佳、饭味极好。高脚丝苗株高110~120cm,叶色青绿,谷色麻黄,粒细长,分蘖力弱,抗旱性、抗病性强,耐荫耐旱,产量较稳定,但不耐肥,不耐浸,易倒伏。丝苗选6号:晚籼型特优品种。株高102~104cm,全生育期120~135天,产量250~300公斤,抗病力较强,不耐肥,肥田易倒伏,适宜丘陵山区中等以下肥力田块种植。矮丝苗选8:晚籼型特优品种。全生育期130~135天,一般亩产325~375公斤,抗倒力强,抗病力中等偏强,宜丘陵非瘟区中等肥力田块种植。矮丝苗83-1:早籼中迟熟种,早造全生育期130~140天,晚造123天,株高80.2cm,有效穗数多,一般亩产300~400公斤。野澳丝苗:早籼 特优中迟熟品种,早造全生育期125天,晚造109天,株高93cm左右,耐寒力较强,抗多种病虫害,一般亩产400~450公斤。桂野丝苗:早籼持优穗数型品种,株高85~96cm,早造全生育期120天左右,晚造108天左右,抗倒力强,有效穗数多,一般亩产400~425公斤。增野丝苗:早籼中熟特优品种,株高85~95cm,早造全生育期120天,晚造110天;抗病抗倒力强,一般亩产425~450公斤。长粒丝苗:早籼特优大穗与穗数结合型品种,株高95~105cm,秆粗抗倒,早造全生育期120天,晚造108天;抗病力强,一般亩产425~450公斤。[1]
地方品种
丝苗米以广东增城产的最为有名。增城的丝苗米素有“米中碧玉”的美称,以其米粒尖细、油质丰富、晶莹洁白、饭粒柔软、芳香可口而驰名中外。
特点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5年发布的广东省地方标准《增城丝苗米》是这样规定的:增城丝苗米的感官指标是,色泽晶莹洁白,气味具有本地域增城丝苗固有的自然清香味。增城丝苗米的理化指标是,米粒型宽长比≥2:8,长度5.4~6.6mm,千粒重≤12.59,胶稠度≥50mm,直链淀粉17.0—25.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3.0。这是现阶段增城丝苗米的法定标准。符合这一标准者则是增城丝苗米,否则就不能称为增城丝苗米。
历史起源
“增城丝苗”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清朝庚辰年(1820)版的《增城县志》对丝苗米增城丝苗已有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由此可见,“丝苗”在当时已是最佳的稻米品种了。丝苗的正宗品种是晚造的,普称丝苗或高脚丝苗,对外称增城丝苗。属农家品种,感光型晚造优质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