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山药

编辑词条

摘要

西施山药
陈集镇位于因只黄河中下游常年冲积平原的腹心地带,黄河支流万福河穿梭其中,使其形成独特的半沙半淤土莲花土质,表层为淤土质,中层为沙土质,底层又为淤土质,沙淤土质交相辉映,使其土地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更含有碘、钙、铁、磷、心喜等丰富的微量元素,当地人民精心培育优良山药品种,施用有机肥,无公害,无污染,种出的山药品种水分少,营养高,含丰富的微量元素。

简介

  种 名: 薯蓣(yù)英文名字: nagaimo, yamaimo, Chinese yam, Japanese mountain yam, Korean yam;

种类介绍

  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 叶子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花乳白色,雌雄异株。主产地  以山东陈集为核心地带辐射至东明、鄄城、郓城、成武、单县等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大平原土地特性  半沙半淤莲花土质

西施山药的来历

  西施山药,是陈集山药的一个品种。它品质优良,药用保健价值很高。口感极佳,集面、甜、香、绵、爽于一体。它的繁殖特点是:不结豆,无性营养体繁殖,所以种植面积一直难以扩大。  一个山药品种,怎么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联系在一起了呢?这事需要从春秋战国说起。  据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大量民间传说佐证,陈集山药的这个品种,还真与西施有缘。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王勾践与吴国大王夫差大战,结果越国大败,勾践成了夫差的俘虏。当时范蠡是越国大夫,勾践的谋臣,其妻西施是世上绝佳美人。范蠡为血亡国之耻,为复兴越国大业,忍痛割爱做出了巨大牺牲,将自己心爱的妻子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以迷其戒心,削其斗志。自己密向勾践献策,“卧薪尝胆”假装殷勤夫差,亲尝夫差大便。在范蠡与西施等越国志士的努力下,使越国赢得了时间,积累了越国的兵强马壮与富强。公元前473年,越国突袭吴国,灭吴。  越国的胜利,范蠡与西施夫妇功不可没。正常情况下,可封高官厚禄,但是一代奇人范蠡,却选择了一条“弃官经商”,出人意料的道路。其实,范蠡是接受了伍子胥的教训,及早避开了功高盖主、招惹杀身之祸。  范蠡功成身退,携夫人弃官经商、云游四海,自齐至当时物丰、商繁的“天下之中”陶丘定居下来。现山东省定陶县《县志》明确记载:“定陶,因范蠡弃官经商定居陶丘而得名”。  西施随范蠡定居陶丘后,范蠡已为千金之富商。但有“美容体、食薯蓣”之好的西施,却因饮食口味难调,容体日渐憔悴,范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觉得自己这一生愧对西施。于菀纱溪于西施定情而未婚,先将心上人献于吴王夫差,功成身退后又随自己四处漂泊。现在自己已手握千金,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满足西施,以赎先前之过。  思虑至此,范蠡便温存的询问西施:“夫人,缘何饮不佳?”西施叹气答曰:“不妨事,只是没胃口而已。”  范蠡进一步问道:“那总该想吃点什么?”西施见夫君如此关心,便真实吐露道:“不知怎得,只是思念苎萝蓣(西施故乡的一种山药)。”  范蠡听得夫人此言,一时犯难。在自己决定弃官经商之时,曾发誓终生不回那块让自己激情、心动、伤心的地方。但夫人偏思苎萝蓣,不回怎得之。  西施见范蠡一脸难色,已知道范蠡的心思,便道:“我只是心思,说说而已,夫君不必费心。”  范蠡见西施如此,说:“夫人,哪里话,这后半生决不再亏待于你,你就是想吃天上的星星、月亮,夫也能给你摘得。”随吩咐家奴范想,带人去西施故乡苎萝,即日动身。  月余,范想购来苎萝蓣数十担。西施每餐食之,旬余,又恢复了昔日的光彩,精神抖擞。一日,正食间,西施忽想起:去苎萝一次已让官人为难,今日食之,来年如何。何不在此种之,得以年年有之。  至此,西施便以考察农事为由,遍查陶丘之地。终在陶丘北,棠集(今陈集)见一沙壤平川,适种萝蓣。随托与一忠厚老实的乌姓弄明繁种亩余。  西施引种山药的故事,已过悠悠两千多年,此类琐事,史料难见记载。但千百年来,当地人们口耳相传,生生不息。至今人们仍将西施引来的山药称为“西施山药”。

药用价值

  “西施山药”品味俱佳,药用保健价值很高。但由于它属无性繁殖品种,只能靠营养体繁衍后代,用今天的话说,只能克隆繁衍。因此,该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困难。两千多年前,西施引种亩余,时至今日,尽管已用现代科学发展种植,面积仍不过百亩,所以,一般人难道一尝。  地理标志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现批准自即日起对陈集山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山东省定陶县陈集镇现辖行政区域。定陶禾嘉农副产品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陈集镇,是经镇政府批准可以使用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并着力于“西施山药”在江浙沪的推广。  营养分析  1.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2.滋肾益精:  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3.益肺止咳:  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4.降低血糖:  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5.延年益寿: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6.抗肝昏迷  近年研究发现山药具有镇静作用,可来抗肝昏迷。  食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适宜糖尿病患者、腹胀、病后虚弱者、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腹泻者;2.山药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者忌食山药。  制作指导  1.山药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  2.新鲜山药切开时会有黏液,极易滑刀伤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这样可减少黏液。  3.山药质地细腻,味道香甜,不过,山药皮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最好用削皮的方式,并且削完山药的手不要乱碰,马上多洗几遍手,要不然就会抓哪儿哪儿痒。  4.好的山药外皮无伤,带黏液,断层雪白,黏液多,水分少。皮可鲜炒,或晒干煎汤、煮粥。去皮食用,以免产生麻、刺等异常口感。  5.山药鲜品多用于虚劳咳嗽及消渴病,炒熟食用治脾胃、肾气亏虚。  药用及食用价值  山药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称赞为长寿因子,药食兼用的良药佳肴。作为中药它可以制成多种丸药,如六味地黄丸等供人们食用。作为食物蔬菜,它细腻滑爽,别具风味,如拔丝山药、枣泥山药等。铁棍山药中含皂苷、粘液质、胆碱、山药碱、淀粉、糖蛋白、自由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碘质、16种氨基酸,还有铁、铜、锌、锰、钙等多种微量元素。  山药味甘、性平、无毒、有健脾、补肺、固肾、益脑、益精养颜、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有害物质刺激、调节代谢、增强免疫机能、促进生长、调节内分泌、调节心肺功能、兴奋制血系统、调节神经系统。  一、补中益气:铁棍山药因富含18种氨基酸和10余种微量元素,及其它矿物质,所以有健脾胃、补肺肾、补中益气、健脾补虚,固肾益精、益心安神等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健脾补益、滋精固肾、治诸百病,疗五劳七伤“之说。  二、消渴生津:该山药有消渴生之功效:中医治疗虚劳消渴(糖尿病)处方中常有山药单味使用,或与其它药物合用,效果更佳。  三、保健:由于鲜山药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可以防治人体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动脉硬化,对维护胰岛素正常功能也有一定作用,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益心安神,宁咳定喘,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  四、养颜:元代脾胃专家李景说:“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李时珍写到:“山药能润皮毛。“山药对滋养皮肤,健美养颜有独特疗效。  五、特殊药理功能:山药中的铜离子与结缔组织对人体发育有极大帮助,对血管系统疾病有明显疗效,铁棍山药中的钙,对伤筋损骨、骨质疏松,牙齿脱落有极高的疗效,对冻疮、糖尿病、肝炎、小儿泻泄、遗尿症、婴儿消化不良、溃疡性口腔炎、肺结核、妇女月经带下等患者也有很好的疗效,久用可耳聪目明,延年益寿。  保健功效及机理  山药中含丰富的DHEA(青春因子),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得一种活动物质,是环戊烷多氢菲的一种衍生物。环戊烷多氢菲是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雌、雄激素)的基本结构。DHEA的主要保健功效是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和改善性功能。其保健作用得机理是可根据身体的需要转化为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补充由于衰老和疾病造成的激素失调,从而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并能预防和减缓恶性肿瘤、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肥胖、老年痴呆症等。

古书记载

  1.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2.《医经溯洄集》: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  3.《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丸固本丸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4.《药品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肺脾二脏要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阳痿。但性缓力微,剂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6.《本草经读》: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极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7.《本经疏证》:薯蓣,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而《本经》复言之何故,此盖当连下句读,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云者,犹云补伤中而致之虚羸,除伤中而受之寒热邪气也。夫虚必有一处为先,他处乃连类及之者。邪之所凑,虽云其气必虚,然亦有阴阳之分,五藏六府之异;薯蓣所主之虚之邪,须审定其由伤中伤气,方得无误。不然伤血及他伤亦能致虚羸、成寒热,又何别焉。《别录》所主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正与《本经》相印,惟下气、止腰痛、强阴三项为特出。至于头面游风、头风、眼眩,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故无从参其底里,然质之仲景治风气百疾,《本经》除寒热邪气,亦可默会其旨矣。  8.其他:《唐本草》:署蓣,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本草图经》:署预,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植物名实图考》:狂风藤,江西赣南山中有之。赭根绿茎,蔓生柔苒。参差生叶,长柄细韧,似山药叶而长,仅有直纹数道。土人以治风疾。章炳麟:薯蓣一味,开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虚劳方中风气诸不足,用薯蓣丸。今云南人患脚气者,以生薯蓣切片,散布胫上,以布缠之,约一时许,胫上热痒即愈。《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亡。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药方选录

食用方法

  1.治脾胃虚弱 不思进饮食:山药、白术各50克 人参1.5克.上三味 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 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2.治湿热腹泻:山药、苍术等分.饭丸 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3.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 半生用.研为细末 水饮调下.(《百一选方》)  4.治脾肺阴分亏损 饮食懒进 虚热劳嗽 外治一切阴虚之证:土山药100克 生薏米100克 柿霜饼40克.上三味 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 煮至烂熟 而将柿霜饼切碎 调入融化 随意服之.(《衷中参西录》珠玉二宝粥)  1.心腹虚胀,手足厥逆,不思饮食。用薯蓣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关定。一天服二次。  2.禁口痢。治方同上。  3.小便数多。用薯蓣(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尿频,遗尿。该品辛散温通,入肾与膀胱而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4.痰风喘急。用生薯蓣(捣烂)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匀,一次饮服。  5.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用薯蓣、白术各一两,人参七钱半,共研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汤送下。  6.湿热虚泄。用薯蓣、苍术等分,加饭做成丸子米汤送服。  7.肿毒初起。用带泥的薯蓣、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过,研细敷涂即散。  8.手足冻疮。有薯蓣一截,磨泥敷上。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山药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441 次

最近更新:2015/11/13 20:46:03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