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17
编辑词条摘要
中黄17(国审豆2001009)是以遗-2为母本,美国大豆Hobbit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普法选育而成。2001年通过北京市审定。1999~2000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北组区域试验,2001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
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育期102天左右,夏播。株高85.6厘米,有效分枝1.34个,亚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形叶,落叶性好,不裂荚。粒型圆,黄色种皮,百粒重为19.12~22.0克。病虫害轻,中抗孢囊线虫病及根腐病,病毒病轻。蛋白质含量达44.13%,脂肪含量20.25%。为高蛋白品种。[2]
品质分析和抗性鉴定编辑根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999年底测定,中黄17蛋白质含量为45.13%,脂肪含量20.25%。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大豆病虫害专家陈品三先生鉴定,中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和根腐病。[2]
产量表现
1999年参加国家区试,平均亩产192.48公斤,较对照增产4.17%;2000年平均亩产191.12公斤,较对照增产6.82%。两年平均亩产191.80公斤,较对照早熟18增产5.48%。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58公斤,较对照增产2.31%。[2]
栽培技术要点
密度每亩可在1.5~1.7万株,根据土壤肥力来调节,肥地宜稀,瘦地宜密;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最好在前茬施进或播前施进。每亩施磷酸二铵10~15公斤,钾肥5公斤;开花前后,注意防治蚜虫。整个生育期注意防治病虫害;注意前期及时锄草,后期拔大草;粒型大,在出苗及鼓粒期需要充足水分,应及时灌溉。[2]
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中南部、中北部、山东北部及胶东地区作夏大豆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