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豆

编辑词条

摘要

黄大豆
  黄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黄大豆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黄大豆的英文名字是Soybean,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基本信息

  黄大豆 别名:黄豆《日用本草》

  汉语拼音:huang da dou

  英文名:Soybea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中国是黄大豆的故乡,大豆是中国特产,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栽培,它的祖本野生大豆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分布。大豆是中国人驯化最早的菽类品种,而从历史文献记载和民俗学考察来看,大豆最早的驯化地和主要食用分布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主要仍是北方地区。先秦典籍中频繁和大量出现的“荏菽”、“菽”、“藿”都是指大豆,“藿”许多时候又泛指豆叶。“菽者,众豆之总名”(宋·罗原《尔雅翼》),“古语但称菽,汉以后方谓之豆。”距今三千余年前,豆类已经成了中国人最重要食物原料之一[1] 。

  黄豆的苗高一二尺左右,它的叶像黑豆叶,但比黑豆叶大,结的豆角略微肥大些,它的叶嫩时可以吃,叫黄豆芽。

  性味

  味甘,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宽中下气,利于调养大肠,消水胀肿毒。研成末,加开水调和涂在出痘后有感染之处。味辛、甘,性热,微毒。主涂疮疥,解发。[2]

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

营养价值

  黄大豆磷脂中含有85%-90%磷脂酰胆碱以及鳞脂酰乙醇胺、磷脂糖甙等。磷脂是一种天然营养活性剂,是建筑聪明大脑的重要物质。由于人的大脑20~30%由磷脂构成,所以多食富含磷脂的食物比如大豆可使脑中乙酰胆喊的释放增加,从而提高人的记忆和接受能力。

  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中含有大量麟脂,黄大豆磷脂可增加组织机能,降低胆固酵,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和治疗脑动脉、冠状动脉硬化,它还有助于肝赃健康,对肝炎、脂肪肝都有一定的疗效。另外,大豆磷脂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止体质及各组织器官酸化。

  大豆皂苷通过增加SOD的含量,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和降低过氧化脂质的作用。大豆皂苷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直接对毒细胞作用,免疫调节人体机能,还可以破坏仲瘤细胞膜的结构或抑制DNA的合成。大豆皂苷可控制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酶引起的血栓纤维蛋白形成,具有抗血栓作用。大豆皂苷的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血脂、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等,决定了它在药物方面应用的广泛前景。

食用方法

  入汉以后,由于耕作技术的发展,粟、麦的亩产提高和它们更宜作三餐主食的固有特点,以及其他食料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等原因,大豆种植在耕田总数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大豆在汉代,甚至直至赵宋以前的十余个世纪里,其在庶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大豆一直是重要的“五谷”之一,北方农业区则尤其如此,作为与麦、粟轮作种植的品种,其播种面积仍不可能太少。因此西汉人的观念中仍极重视菽,政治家仍主张以“欲实菽粟货财市”的政策来裕国强国。入汉以前,大豆主要食用方法是主食的“豆饭”、“豆粥”“豆腐”“豆花”;副食的“豆羹”、“藿羹”;调料的“酱”、“豉”以及同时兼作药用的“大豆黄卷”—豆芽等。


参考资料

1. 黄大豆 
2. 黄大豆 .企业[引用日期2012-11-12] 

开放分类

大豆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0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1021 次

最近更新:2015/11/3 12:03:40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