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食用菌

编辑词条

摘要

中江食用菌
  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中江食用菌,历经30多年,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中江县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主要品种有姬菇、蘑菇、鸡腿菇、杨树菇、大球盖菇、平菇、黄背木耳、灵芝、白背木耳、香菇、榆黄菇、杏饱菇、松茸等菌种;食用菌菌类食品,不仅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点,而且还有抗细菌、抗病毒作用,有保健功能而广受重视,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中江县基本情况

  中江

  是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乡,蜀中丘陵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县、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县幅员面积2063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南北长约140公里,辖45个乡镇,800个村,141万人(农村人口124万人)。中江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距绵阳60公里,德阳35公里、成都85公里、重庆200余公里,罗桂公路纵贯南北,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唐巴公路横穿东西。长期以来,中江县致力于食用菌产业大县建设,食用菌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我县是全国食用菌 优秀基地县、全省食用菌优秀基地县、省级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

  2007年

  全县食用菌主产乡镇20余个,种植农户3.1万户,从业人员10.3万人,营销经纪人300多人;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51亿袋,总产26.65万吨,居四川省第二位;栽培食用菌主要有毛木耳、姬菇、双孢蘑菇和榆黄菇等10余个种类,全县农民人均食用菌收入454.17元;建立并注册食用菌协会4个,会员近1.0万人。兴隆、玉兴两镇常年栽培6000万袋以上,农民人均食用菌收入2000元以上。

  目前

  全县有3.1万户10.3万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栽培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达到7310户,栽培5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有291户、10万袋以上生产大户有31户、15万袋以上生产大户有19户;今年上半年,全县栽种食用菌2.49亿袋,预计食用菌产鲜22.21万吨、总收入5.70亿元;生产规模超过3000万袋以上的乡镇有3个,其中,兴隆、玉兴两镇均荣获“全省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乡镇”称号;有生产专业村16个,其中,玉兴镇玉屏村和兴隆镇五里坝村被德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德阳市食用菌专业村”称号、合兴乡劲松村被评为“德阳市双孢蘑菇专业村”,兴隆镇五里坝村、长虹村和玉兴镇玉屏村还被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有大大小小加工企业42个,其中,列为“第二批全国供销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评为“四川省食用菌行业优秀加工企业”1家,“四川省质量维权诚信企业”1家;建有食用菌行业协会6个,其中,评为“全国百强协会”1个,“全省百强协会”3个,德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专业协会3个;涌现出省劳模1名、市劳模2名、市农民拔尖人才2名、县劳模2名。

  中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编辑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基础优势:中江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7℃,降雨882.5毫米,日照1317.1小时,无霜期长达272天,很适宜于食用菌生长发育,尤其是种植木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产区农业环境质量完全适合无公害生产要求,成为四川省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产业化服务优势

  县上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协调组,县及主产乡(镇)建立了食用菌协会,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企业龙头带动、农业部门和食用菌协会技术支撑、农户订单生产的食用菌产业化服务网络,对食用菌原材料的生产、供给和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全方位服务。

  专业市场交易优势

  全县食用菌专业市场建设初具规模,以兴隆、玉兴镇为中心,集原辅材料、生产设备、产品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市场正在崛起,商贾云集,交易活跃,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

  劳动力、原材料优势

  我县是蜀中农业大县,农业人口124万人,食用菌种植户达3.1万户,从业人员10.3万人;生产培植食用菌的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常年产玉米芯4万吨、桑树枝桠6万吨、杂木枝桠16万吨、玉米稿秆20万吨、稻草20万吨、麦草20万吨,可供6-8亿袋食用菌生产所需原料,加上周围市、县的原材料充足,完全能满足建成全国食用菌产业经济大县所需原材料。

  生产技术优势和种植经验优势

  有高、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5人,初级职称45人,农民技术员337人;三十多年来,农民对食用菌种植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经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易于实施。

  产业发展潜力优势

  研究表明,食用菌含有高糖、高蛋白、低脂肪和较为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成份,被誉为“植物性食品顶峰”,有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抗衰老等多种食疗功能,享有“山珍美味、滋补保健”美誉,倍受欢迎。在世界上,地不分区域,人不分种族,虽对品种各有喜好,但都越来越重视增加食用菌食用量。2007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高达14.24美元,比2006年增长27.1%。食用菌市场,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入世后,全球习惯消费的食用菌产品将畅通无阻地进入国际大市场,我国的食用菌从此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品种之一,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中江县食用菌产业2009-2015发展规划编辑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学习贯彻省领导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重要批示的通知》、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和“两年恢复发展,四年建成四川丘区强县”目标精神,结合近年全县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际,致力打造全省食用菌产业经济强县,特制定中江县优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加工和有效流通为重点,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平衡发展,标准生产,壮大龙头,创立品牌。

  产业特点

  食用菌菌类食品,不仅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点,而且还有抗细菌、抗病毒作用,有保健功能而广受重视,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食用菌产业以其“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市场潜力大、原料(农作物秸秆)来源广泛,可促进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及“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行业特点,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

  2009年中江毛木耳、中江姬菇和来金燕木耳3个品种荣获德阳市第三届农博会“名优农产品”称号。2005年度荣获“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称号,2008年中江毛木耳被评为“四川名特产”。建有食用菌专合组织6个、入社(会)农户近1万户,食用菌加工企业40余户、通过合同或订单联系带动农户愈2万户、实现销售收入逾2亿元以上,其中省部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个、“全国百强协会”1个、“全省百强协会”3个,注册“玉屏”和“清河”农产品商标2个,制定和颁布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3个。

  现状和问题

  中江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丘陵农业大县。改革开放30年来,中江食用菌取得长足发展,由当初的小副业,一跃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产区涵盖20余个乡镇,从业人员愈11万人,生产品种包括毛木耳、平菇、姬菇等10余个,栽培规模、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二位。2009年全县生产食用菌3.22亿袋、总产34万吨、收入7亿元。我县食用菌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食用菌发展极不平衡,全县57个乡镇,只有20多个乡镇在生产食用菌;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产业支撑乏力,几乎没有精深加工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投入不足,科研技术推广队伍弱小,推介宣传不够,试验示范、科技推广、学习提高、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展十分困难;设施差,交通干线公路、村道损坏严重,尤其是5·12地震灾后,道路损坏严重,生产急需农资和干、鲜产品贩运困难;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贮藏、加工、营销滞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菌种生产较为混乱,受5·12地震影响,三级菌种场几乎消失。

  

解决问题的措施

  1、强力推进业主开发,指导强化管理,发挥规模开发效益。扶持业主规模经营土地,发展食用菌,引领全县特色经济发展。2、加快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做好液体菌种试验研究与示范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3、着力开展食用菌技术员、种植大户生产技术培训和灾后产业生产恢复重建培训;加强培训宣传,做好营销工作,确保增产增收,促进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4、做好县级协会建设工作,指导基层协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做大做强,增强协会的推动、指导和纽带功能。通过中江特产网,发布中江特产信息,提高中江特产影响力。5、支持生产营销大户扩大规模,通过行业招商承接产业转移。组织生产、营销、加工大户参加省内外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销特色产品,选购收集展示展销样品、图片等资料。6、引导基地食用菌大棚设施的改造,扩大推广坚固、耐用、环保、安全、成本低廉的新型镀塑复合材料固定大棚,增强抗灾能力。7、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定发展信心。

  

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

  着力构建产业圈,引领东西、南北轴线发展,恢复重建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大棚、菌种场、精深加工生产线和大户,整体提升我县食用菌产业,引领菌农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益。到2015年末,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5亿袋,总产(鲜)41万吨,综合收入12亿元,其中栽培收入8.5亿元,带动产区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500元;培育销售额上5000万元的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1家,创建食用菌产品知名品牌1个;把中江建成四川、乃至全国的食用菌产业经济大县。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蘑菇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0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499 次

最近更新:2015/11/2 20:57:38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