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伯寮红菇

编辑词条

摘要

虎伯寮红菇
  红菇系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目前人工栽培尚处试验阶段。我县槠、栲等阔叶树混交林下共生有野生红菇,笔者对我县野生红菇的生长区域、生态环境、出菇季节等作了初步调查,为研究、开发、利用野生红菇资源提供参考。 

形态特征

  野生红菇发生初期子实体呈扁球形,后平展,中部下凹,菌盖大红带紫,中部暗紫黑色,边缘平滑,菌褶白色,味道清甜柔和鲜美。夏秋季节,野生红菇呈单丛、散生或小区域群生于林间腐植层地带,菇柄基部着生多条白色索状菌丝,向下延伸,成为菌与根之间的伴生外生菌根。

野生红菇生长的自然条件

  野生红菇的分布区域在海拔350-850m山林地带,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坡度10—45°的缓坡地至斜坡地。年均气温18-20°C,年降雨量在1700-1900mm,生长地域荫蔽 ,相对湿度在60-85%。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分布在美湖、春美、大铭、汤头、葛坑、杨梅、桂阳、水口等乡镇植被丰茂、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的阔叶林混交地,地表层由枯枝落叶形成腐植质层,厚度一般在3-5cm,养分丰富。野生红菇每年发生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日平均气温23-26°C左右、天气闷热、有阵雨或小雨、相对湿度在60-85%的条件下开始长出,因此,当地村民有“落菇雨”,“稻苗黑、出红菇”等预兆性方言,尤以8-9月份和“三分阳,七分阴”,的林荫地段发生为多。共生林光合作用的产物,除自己需要外,还为红菇菌丝体输送碳水化合物,促进菌丝繁殖生长。并非所有山林地带都可出生红菇,只有在槠、栲等阔叶树的树下,且林地内有一定的空间,无杂草丛生、枯枝落叶腐烂层厚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下才有。共生林木盛衰对红菇生长量、发生位置、出菇时间、季节、菇潮发生迟早、长短等影响较大。一般山下生长红菇量较多、朵形大,山上发生较少,朵形较小。全县不同地区因气候不同,采收期也不相同,长的达30天左右,短的只有10多天。据村民反映,生长红菇季节先长杂菇(“菇探”),约5d后开始生长红菇,“菇探”停止生长10—15d后,野生红菇大量生长。

野生红菇的品种类型

  虎伯寮山区野生红菇,按群众的习惯有“大红菇、正红菇、二红菇”3种类型。

  正红菇:子实体大小中等,菌盖直径在5-12cm,初期扁球形,后平展,中部下凹,大红带紫;盖褶厚0.8-1cm,中部是红褐色、深红色。菇柄长4-10cm,直径1-1.5cm,菇柄基部呈紫红色斑或粉红色。子实体的细胞组织较疏松,味道清甜、鲜美,药用和保健功效最佳。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蘑菇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0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551 次

最近更新:2015/11/2 20:37:14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