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头乳菇
编辑词条摘要
简介
毛头乳菇,此种蘑菇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胃肠炎或产生四肢末端剧烈疼痛等病症。还有含毒蝇碱等毒素等的记载。但在苏联地区生长的可食用。子实体含橡胶物质。属外生菌根菌,与区、榛、桦、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1]
形态特征
毛头乳菇属于伞菌目。子实体中等大。菌盖深蛋壳色至暗土黄色,具同心环纹,边缘有白色长绒毛,乳汁白色不变色,味苦。菌盖直径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边缘内卷。菌肉白色,伤处不变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较密,白色,后期浅粉红色。孢子无色,有小刺,宽椭圆形,8~10×6~8μm。褶侧囊体披针状,50~60×8~10μm。[1]
分布地区
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湖北、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1]
经济用途
此菌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胃肠炎或产生四肢末端剧烈疼痛等病症。又记载含有毒蝇碱等毒素。但在我国大兴安岭区和原苏联地区可食用。子实体含橡胶物质。与栎、榛、桦、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
中毒反应
潜伏期30分钟至2小时,其毒素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经,出现大量流汗、吐唾液、流泪发冷、心跳减慢、血压降低、瞳孔缩小、眼花、视力弱及模糊不清,重者谵语、抽搐、昏迷或木僵。12-24小时后恢复正常。[1]
生长地带鉴别
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
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毒菇特点
1、色彩鲜艳美丽,形状怪异,摘采后容易变色,夜间发磷光等。
2、伞盖和茎部有斑点、疣点或裂沟等,流出的浆液发粘。
  3、伞盖肉薄,茎基部有毒托,茎易纵裂。但亦有一些毒蘑菇的外观与可使食用蘑菇十分相似。因此,鉴别有毒蘑菇,仅根据上述标准形态特点来决定取舍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经验的人千万不要随意采食蘑菇,应选择当地群众公认的无毒蘑菇或田园中专门种植的蘑菇食用。
中毒表现
不同毒蘑菇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型:
胃肠炎型:此型患者一般在进食蘑菇后10分钟到2小时发病,少数患者的潜伏期有6小时的。表现为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恢复较快,预后好。产生此类症状的蘑菇很多,如:红菇、乳菇、牛肝菌、毒粉褶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菌、腊伞、环柄菇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种类尚不清楚。此型预后较好。
神经精神型:进食后10余分钟至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多由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由误食角鳞次伞菌及臭黄菇等引起者除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由误食牛肝蕈引起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此型多预后良好。
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此型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多为误食鹿花蕈所至。
  多脏器损伤型:进食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假愈期,然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死亡率极高。多为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2]
存在问题
1、对药用真菌开发利用与保护认识不够,林区群众在单一木材生产向多种经济经营还没有根本转变,尤其对较高科技含量药用真菌产业的经济潜力没有接受,只是较为简单地搞一些产品生产,还未深层次开发。
2、野生经济真菌开发没有科学规划管理,资源浪费极大,真菌具有生长期短,不宜仓储,如果采集加工不及时,就会腐烂变质。要想搞好其开发,必须组织起一套科学管理、工序严密、营销畅通的经营管理机构。
3、技术力量薄弱,研究人员极大匮乏,优良品种得不到有效开发,大兴安岭可谓博大精深,可开发利用的药用真菌不论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前景,只因我们没有很好组织起科技专业人才,没有投入相当规模的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研究。
4、全林区没有行业协会,没有统一地区性的产品质量标准,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针对这一特点,必须成立真菌研究协会,依据地区特点,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突出拳头产品力度,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5、在大兴安岭建立药用真菌生产基地,把这宝贵的药用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