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菇
编辑词条摘要
据目前所知,食用菇类中有营腐生、寄生与共生等三大类,其中以营共生者在人工栽培上较为困难,但今已逐渐的被克服,并达到部份可以人工栽培生产之程度,一般所谓共生者,是指一种食用菇之菌丝,需与另一种活的植物根部结合一起,营共同生活才能长出菇体者,如松茸、松露等之类。
鸡肉丝菇之共生对象是动物中的白蚁,而却非如一般营共生的植物根部,这是它最奇特与神秘之处,且自试验中发现它甚或与黑柄炭角菌也有相当的关系。
分类地位
鸡肉丝菇属伞菌目、口磨科、白蚁菌属,本属至目前已有20种以上被菌类学者正式发表过,惟一般常见者有群生种鸡肉丝菇T.albuminosus本省民间有称之为姊妹菇者。单生粗柄种T.robustus本省民间有称之为大鸡肉丝菇及T.microcarpus小型鸡肉丝菇三种。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并逐渐伸展,顶部显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浅土黄色,长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长老后带黄色,弯生或近离生,稠密,窄,不等长,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cm。
名称由来
鸡枞菌鸡纵(四川叫做斗鸡菇)生长在沙地间的白蚁窝上,大都是三五成群地生长在一起。鸡枞的菌盖为圆锥形,当伞盖分披时,形似鸡的羽毛,故名鸡枞。菌盖黑褐或微黄,菌褶稠密、色白、肉厚。鸡枞分青皮鸡枞菌、黑皮鸡枞菌和蒜头鸡枞菌。
分布范围
分布在中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等地区。夏秋季在山地、草坡、田野或林沿地上单生或群生,其假根与地下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窝相连。编辑本段营养成分
鸡枞菌鸡纵营养丰富,尤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蛋白质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中国历代都称赞白蚁鸡枞菌美不绝口,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鲜鸡枞菌含水92.61%,干物质7.39%。在干物质中,含粗蛋白34.94%,粗脂肪3.40%,粗纤维13.91%,可溶性糖4.5%,水解糖9.59%,灰分7.73%。在灰分中氧化钙为20.29%,磷4.62%,铁1.89%,锰0.08%。还含有麦角留醇和16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C。鸡枞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鸡枞中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对降低血糖有明显的效果。
常见品种
鸡枞菌的名称因地而异,广东称鸡枞,潮汕称鸡肉菇,台湾和福建叫鸡肉丝菇,福建还称鸡脚菇和桐菇,四川称斗鸡菇和伞把菇。在日本称白蚁菇和姬白蚁菇。还有人称鸡肉菌、鸡纵花、荔枝菌、六月菌、拆菌、白蚁菌、鸡油菌等。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称更多,有鸡菌、鸡傻、鸡宗、鸡纵菜等。
还因发育程度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出售鸡纵菌的市场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叫法。当地人把菌盖呈白色的叫白皮鸡枞,黄色的叫黄皮鸡枞或反毛鸡,带黑色的叫青鸡枞,灰色的称黄草鸡,菌韬开裂、露出白色菌肉的称花皮鸡组。鸡枞菌是丛生性菌类,数朵相连着,谓之窝鸡枞,偶尔散生者为散鸡枞。有时数十朵至数百朵相连,又名火把鸡组或斗篷鸡组。其中,质量最好的是蒜头鸡组,次为开鸡枞,再次为火把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