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香
编辑词条摘要
概述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花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由其制成的丁香油、丁香酚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在法国,“丁香开的时候”意指气候最好的时候。 生日是5月17日或者6月12日的人的幸运花是丁香。在西方,该花象征着“年轻人纯真无邪,初恋和谦逊”。
同属的还有白花丁香、红花丁香、紫花丁香、荷花丁香、小叶丁香、花叶丁香、四季丁香等。 [1]
形态特征
丁香,常绿乔木,高达10米。树皮黄褐色。单叶,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革质,密布油腺。
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mm;花萼肥厚,筒状,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伏,4裂,花芳香。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
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稍有光泽,长1—1.5cm,直径5—8mm,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种子数粒,卵状椭圆形。花期3-6月;果期6-9月。[2]
种植历史
丁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在欧洲和美国是圣诞食品特有的调味剂。西元前210年,爪哇派赴中国汉朝的使者于觐见皇帝时口食丁香,以使口气芬芳。
早期丁香仅于印度尼西亚栽培,17世纪初,荷兰人拔除了安汶(Amboina)岛和特尔纳特(Ternate)岛以外岛屿的丁香树,以减产而获利。18世纪后半期,法国人将丁香从东印度私运到印度洋岛屿及美洲,打破荷兰的垄断。
出产丁香的地区主要有印度尼西亚、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2005年,印度尼西亚生产的丁香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
丁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为庭园中著名的花木。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分布以秦岭为中心,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和西藏均有。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温带地区,有栽培品种1000个以上。[3]
主要用途
经济价值
从丁香茎蒸馏的丁香油用制杀菌药、香料、漱口剂、牙痛的局部麻醉药、合成香草醛,还可作增香剂和增强剂。还可用于烹调、香烟添加剂、焚香的添加剂、制茶等。可作为药用,中药也有丁香花蕾入药,药名公丁香,性温,味辛。香气馥郁,味辛辣,常用于食品调味。
丁香树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
中药介绍
丁香,别名:百结、情客、紫丁香 、子丁香、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有温中、暖肾、降逆。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能。主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4]
化学成分
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B-石竹烯(B一Caryophyllene),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酯、葎草烯(Humuleno)、苯甲醛、苄醇、间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Chavicol)、a一衣兰烯(a一Ylangene)等。也有野生品种中不含丁香油酚(平常丁香油中含64-85%),而含丁香酮(Eugenone)和番樱桃素(Eugenin)。花中还含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黄酮和对氧萘酮类鼠李素(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合物异番樱桃酚(IsoeugenitoI)。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含有1%浓度的丁香的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浓度的丁香煎剂的沙伯氏培养基,对许兰氏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较高浓度时对新型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醇浸出液与醚浸出液相似,但水浸液较差。
2、抗真菌作用:乙醇浸剂1:100、丁香油及丁香酚1:8000-1:16000对星形奴卡菌、许兰黄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3、驱虫作用:水或醇提取液在体外对猪蛔虫有麻痹或杀死作用,感染蛔虫的狗口服丁香油0.5-1.Og/kg,有驱虫作用,但一次服用并不能将蛔虫全部驱除。丁香油较煎剂为优。
4、健胃作用: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
5.止痛作用:丁香油(少量滴入)可消毒龋齿腔,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