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山竹子

编辑词条

摘要

岭南山竹子
  岭南山竹子(学名: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 ex Benth.)。岭南倒捻子(中国树木分类学),金赏,罗蒙树、酸桐木、黄牙桔、严芽桔、竹节果(广东),黄牙树(香港)。为金丝桃科藤黄属的植物。分布在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常生于丘陵、沟谷密林、平地及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信息

  岭南山竹子 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 ex Benth.岭南山竹子 别名:岭南倒捻子(中国树木分类学),金赏,罗蒙树、酸桐木、黄牙桔、严芽桔、竹节果(广东),黄牙树(香港),赤过,麦芽仔、鸠酸、山竹子、粘牙仔(海南)[1]

植物特征

  乔木或灌木,可高5-15米,胸径可达30厘米;树皮深灰色。老枝通常具断环纹。叶片近革质,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干时边缘反卷,中脉在上面微隆起,侧脉10-18对;叶柄长约1厘米。花小,直径约3毫米,单性,异株,单生或成伞形状聚伞花序,花梗长3-7毫米。雄花萼片等大,近圆形,长3-5毫米;花瓣橙黄色或淡黄色,倒卵状长圆形,长7-9毫米;雄蕊多数,合生成1束,花药聚生成头状,无退化雌蕊。雌花的萼片、花瓣与雄花相似;退化雄蕊合生成4束,短于雌蕊;子房卵球形,8-10室,无花柱,柱头盾形,隆起,辐射状分裂,上面具乳头状瘤突。浆果卵球形或圆球形,长2-4厘米,直径2-3.5厘米,基部萼片宿存,顶端承以隆起的柱头。花期4-5月,果期10-12月。[1]

  产于广东、广西。生于平地、丘陵、沟谷密林或疏林中,海拔200-400米。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各地极为稀少,极为珍贵.因一年四季常绿,病虫害较少,亦是一种果树,是市场需求的好品种,广东省罗浮山果木世界有少量培育种植.[1]

  果可食,种子含油量60.7% ,种仁含油量70% ,可作工业用油;木材可制家具和工艺品;树皮含单宁3-8% ,供提制栲胶。[2]

分布区及生态特性

  产于岭南的以南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分布于海拔200—800 m 的低山丘陵台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喜光,幼龄稍耐阴,喜暖热湿润气候,对土壤肥力要求不苛刻,喜微酸性至酸性土壤。

种子采集及处理

  选择15年以上的优良健壮母树采种。果实成熟时由青绿色变黄绿色,当果实即将成熟时,应掌握时机上树采摘或用采种钩刀割落后在地面收集。采种后将果实堆沤2~3 d,待果肉腐烂后,用水搓洗去掉果肉,即得纯净种子。稍阴干后即播或混湿润沙层积贮藏,但贮藏时间不要超过6个月,以免降低发芽率。种子千粒重1500g ,发芽率85%。

育苗技术

  播种繁殖。种子有休眠现象,育苗时先在沙床催芽5~6个月再播种。点播或条播,播种量500~650 kg/hm2,覆土1.5~2.0 cm 。亦可待种子发芽后,将芽苗移入容器内培育。幼苗在庇荫下生长较快,应搭遮荫棚。苗高30~40cm,即可出圃造林。亦可移床继续培育,2年成苗高达1.5m,带土团出圃定植。[3]

本科概述

  本科约50属1300种,主产热带地区。我国约有7属70余种,主要分布在东南至西南部。本科植物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所含鞣质可提制栲胶,树脂可供药用。有毒植物主要在金丝桃属(HypericumL.),该属贯叶连翘等植物具有特异的光敏毒性,主要是由于含红色荧光色素——金丝桃素(hypericin)(41—1),能使白色羊对光线过度敏感而引起炎症[1]。国外产藤黄(GarciniamorellaDes)树脂有毒,误服大量可因脱水休克而死亡[2,3]。其他尚含挥发油、皂素等成分。[1]

参考资料

1. 岭南山竹子 .中国自然标本馆 .2012-08-14 [引用日期2012-08-14] . 
2. 超大少见的广东山竹欣赏 .盆景讨论区 .2011-9-1 [引用日期2012-08-14] . 
3. 黄永芳,庄雪影 .华南乡土树种育苗技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9 :75-76 . 
4. 岭南山竹子 .热带亚热带植物基础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3-05-11] . 
5. 岭南山竹子 .热带亚热带植物基础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3-06-1] .

开放分类

山竹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1633 次

最近更新:2015/6/12 10:07:15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