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苹果
编辑词条摘要
白水和渭北高原的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与生产优质苹果的生态环境完全吻合,属全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已列为陕西和全国苹果生产基地。应力争在短期内把白水建成中国的优质苹果基地。
简介
陕西省白水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著名的"苹果之乡",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之一,全县总面积986平方公里,辖10镇,19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
白水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建设世界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世界苹果科研示范基地、中国鲜食苹果出口基地、中国苹果深加工基地、中国优质苹果苗木繁育基地,积极打造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走出了一条具有科技含量和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全县苹果栽植面积55万亩,挂果面积48万亩,人均2.3亩,苹果年均产量55万吨左右。
围绕苹果产业,全县形成涉果龙头企业89家,其中23家企业取得了独立的进出口经营资格,年出口苹果15万吨左右,拥有各类包装经营生产企业72家,果品加工企业1家,全县建设机制冷藏库43家,机制冷藏能力达35万吨,同时全县建立苹果专业合作社163家,拥有会员50000余人,成为渭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最大
药用作用
苹果作为药用,中医认为它性平,味甘,具有补血益气,止渴生津和开胃健脾之功,对消化不良,食欲欠佳,胃部饱闷,气壅不通者,生吃或挤汁服之,可消食顺气,增加食欲。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苹果能防止胆固醇升高、减少血糖含量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造成的慢性中毒。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苹果有止泻、通便的作用。治疗单纯性轻度腹泻时,只吃苹果,不需用药,亦有疗效。因苹果所含有机酸能刺激肠道,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故能通大便,治疗便秘。它还具有补脑和安眠养神的功用。而且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C1,对癌症有积极的抑制作用。苹果还有恢复疲劳,维护皮肤健美等作用。所以,古今中外总是称誉苹果是“保健之友”。
苹果还被称为“智慧果”。苹果中所含溶解性的磷和铁,易于消化和吸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十分有益。据美国《华侨日报》报道:“儿童多吃苹果,有利于增强记忆力”。科学家发现,苹果不但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糖类等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而且含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细纤维和能增进儿童记忆力的锌。据科学家实验表明,只要食物中的锌减少,幼儿的记忆力与学习能力就会受到严重损害,这种损害可持续到成年。苹果不仅对儿童有益,对老年人更是食疗佳晶。每天食用3个苹果,对增进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优质高产
白水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9.2℃,年均日照2552小时,辐射总量达123.6千卡/平方厘米,4~9月日照1373小时,年均降水量622毫米,海拔1100米左右,光照紫外线强烈,旺长着色期的6~9月,日照率达56%,是日照高值区,有利于苹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运转,对苹果栽培具有优势。白水无霜期180天,冬少严寒,夏无酷热,4~10月,历年平均气温在16.3℃,6~8月20.9℃。全生育期昼夜温差最高月12.6℃,最低月9.5℃。有效生育期的4~10月,平均10.7℃,有利于苹果栽培和糖分的积累。苹果生育期的4~9月,约需降水540毫米。洛川4~9月降水为507.1毫米。不足之处是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月,但由于黄土蓄水性好,不均性降水,可通过土壤容蓄调节使用,形成苹果栽培优势的供水条件。白水属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黄土层厚达80~220米,质地中壤,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含有机质1%左右。土壤属中性偏碱,为苹果栽培的优良土壤。因此,早在60年代,科学家们就确认渭北沟壑丘陵区是陕西苹果地理气候资源带。80年代,在全国苹果气候区划中,白水被列为我国著名的黄土高原优质高产区,为我国少有的苹果优生气候区之一,是我国发展优质苹果的理想地区;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病虫害少,因而果实着色鲜艳,含糖量高,香味浓厚,品质优良,耐贮运,具有特殊的商品价值和经济价值。这就是白水苹果优质高产的重要原因。
苹果介绍
苹果,属蔷薇科(R。saceae)、李属的一种落叶果树。古称“柰”、“来禽”、“林檎”、“频婆”、“苹婆果”等。名“来禽”者,据说熟时就引得飞鸟来偷食,故名。“林檎”者,飞鸟来集之意。称“苹婆果”者,据说出自佛经《采兰杂志》云:“燕地有苹婆果,味极平淡,夜置枕边,极有香气,即佛书所谓苹婆,华言于思也”。
苹果节
苹果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相传夏禹所吃的“紫奈”,就是红苹果,可见中国有苹果已经很久远了。记载最早的是汉代,魏晋时已有栽培。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可见,晋代我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婆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本草纲目》)。然而,我国古代栽培的柰和林檎,虽“光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因此,自从19世纪中叶欧洲苹果入籍我国后,就被逐渐代替了。欧洲苹果的天生丽质,很快地显示出来。欧洲苹果先在山东烟台落户,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山东青岛和辽宁南部,又相继引种,并开始进行经济栽培。欧洲苹果家族中享有盛名的当推祝光、金帅、元帅、红玉、香蕉和国光。
发展史
白水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东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城距省会西安130公里。
总面积986.6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荒沟荒坡33万亩;辖7镇7乡,194个行政村,10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3万,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白水县有着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有文字始祖仓颉,故被人们尊称为"仓颉故里"而闻名华夏。随着社会的发展,白水人民凭着勤劳和智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奋力发展,使苹果产业异军突起,以果质的绝对优势成为"中华名果"而享誉海内外,与仓颉故里齐名于世。民国三十六年,白水城郊李家河村的李至愚,从西安引进大苹果和西洋梨新品种,首次成片建园,栽植10余亩。此后,雷村乡龙山村的傅百福从山东引回新品种,栽植15亩。西固镇西固村孙子策曾于上海参加民国时期的田径队代表陕西获得殊荣,他从上海引进苹果新品种,在自己的土地上栽植了20余亩。冯雷镇冯雷村曾任龙山乡长的冯百川,在经营煤炭时从泾阳一带引进六月竹、红玉、小国光品种栽植6亩,后扩栽至20余亩。史官乡贺苏村的韩三保从兰州一带引进新品种苹果金矮生接穗,嫁接于自家红果树上,结果最大者达1斤重,还引进了仙桃、银杏等。那时,壶梯山下的孙家山、郭家山、史家山、段家山,苹果满山遍野。在西北部的雁门山、东南部的五龙山一带,还生长着一种叫"山定子"的野苹果。由于以上有识之士从河南、山东、山西、辽宁、甘肃,本省的西安、泾阳等地引进部分新品种,从此小国光、大国光、红玉、青香蕉、金矮生、六月竹、红元帅等优良品种便在白水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从民国初经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数十年战争烟尘,在艰难中仍保持缓慢发展态势。上述有识之士都为白水苹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社会因素制约,面积甚微,至解放前夕,全县苹果面积仅存有29亩。悠久的栽植传统、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优异的果质内蕴,造就了誉满全国的优质果品--白水苹果。根据国内外著名苹果产区的资料分析与生产实践,苹果与其他作物一样,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白水县地处渭北高原沟壑区,所处地理位置与日本富士产区基本在同一纬度线,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优质苹果优生区。优秀的果质内蕴是自然资源优越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白水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许多科研成果证明,海拔在800--1200米地带适宜苹果生长发育,特别在果实品质、色泽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白水14个乡镇处于海拔850公尺以上,其中7个乡镇海拔高度在900--1100米之间,无疑是发展苹果的优生区。苹果生长发育以向阳缓坡地形为优,白水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台阶式缓坡状,且多为向阳缓坡,阳光充足,季风流畅,温暖适宜,极有利于果树对光能、热能的吸收和利用,有益于果树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白水土层深厚,矿物质丰富,有利于接纳贮存雨水和养分,满足苹果树生长期间对养分的要求。夏天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1.4℃,昼夜温差大。苹果最适年平均温度是8--14℃。典型的气候特点有利于糖份和有机物的积累,这些都是构成白水苹果优良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经有关方面鉴定,白水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份含量、硬度、果形指数、着色指数均高于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示范场苹果的各项指标,也优于日本红富士、内在质量特佳。白水苹果以其优良的品质,多年来一直处于"名牌"地位,被誉为"中华名果"而驰名海内外。不少果品专家教授一再赞赏"白水苹果是渭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其品牌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