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山龙眼
编辑词条摘要
形态特征
乔木,高4-10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幼枝和叶被锈色短毛,小枝和成长叶均无毛。叶坚纸质或革质,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0-26厘米,宽6-12厘米,顶端短渐尖、急尖或钝尖,稀圆钝,基部楔形,上半部叶缘具疏生浅锯齿或细齿,有时全缘;侧脉5-8对,在下面稍凸起,网脉不明显,有时在叶上面网脉稍凹下;叶柄长1-2.5厘米。总状花序,1-2个腋生,长14-20厘米,花序轴和花梗密被褐色短毛;花梗常双生,长约2毫米,下半部彼此贴生;苞片狭三角形,长2毫米,被柔毛;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毫米;花被管长12-14毫米,淡黄色,具疏柔毛或近无毛;花药长3毫米;腺体4枚,卵球形;子房无毛。果近球形,直径1.5-2.5厘米,顶端具短尖,果皮干后革质,厚约1毫米,紫黑色或黑色。花期6-7月,果期10-12月。[1]
产地生境
产于广西西南部、广东、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生于海拔400-800(-1200)米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阳山。[1]
据H. chunii 模式标本W. T. Tsang 21378(Typus)和原产地标本及野外观察,其特征与本种无差别,应予归并。[1]
用途
木材灰白色,适宜做小农具;种子煮熟又经漂浸1-2天,可食用。[1]
参考资料
1. 广东山龙眼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2-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