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
编辑词条摘要
形态特征
石月(学名: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Hayata)为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 ,常绿木质藤本。枝与小枝圆柱形。掌状复叶有5-7小叶;叶柄长约3厘米,基部膨大;小叶纸质,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6-10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猝然收窄而具短尾尖,尾尖长3-5毫米,钝头,具短芒尖或小凸头,基部钝或圆,具不明显的三出脉;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侧脉和网脉在上面微凸起,在下面较隆凸,上面有光泽,下面苍白色。花雌雄同株,组成伞房式的总状花序,数个花序簇生于当年生小枝基部或叶腋,自芽鳞片中抽出;总花梗和花梗纤细。雄花:萼片淡黄绿色,内面稍呈紫红色,外轮3片卵状披针形,长13-15毫米,宽约5毫米,内轮3片线状披针形;雄蕊长7-8毫米,花丝合生为管,药隔伸出药室顶部成为长1-1.5毫米的附属体。雌花:萼片与雄花的相似但稍较大,外轮的长约2厘米,宽约7毫米;心皮3,瓶状圆柱形,多少内弯;退化雄蕊长圆形,长约1毫米。果椭圆形,长5-9厘米,直径3-5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1月。[1]
相关亚种
五指那藤(广东从化)(亚种)山木通(广西龙胜),七叶木通
木质藤本。枝与小枝圆柱形,有线纹。掌状复叶有小叶5-7片;叶柄长5-10厘 米;小叶近革质,匙形,两侧近基部的小叶常为长圆形,长6-10厘米,宽2-3厘米,先端猝然收窄为一尾尖,基部楔形,有时狭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中脉在上 面凹陷,侧脉每边7-9条,与网脉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微凸起;小叶柄长1-2.5厘米。总状花序3-5个簇生,与叶同自芽鳞片中抽出,长6.5-11.5厘米,雌花序常单生于叶腋;总花梗纤细,长3-6厘米;花雌雄同株,白带淡黄色。雄花:花梗纤细,长2-3厘米;外轮萼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7毫米,宽约5毫米,内轮的线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宽约2.5毫米;花瓣缺;雄蕊花丝合生,花药顶端具长1-1.5毫米的附属体,退化心皮丝状,极小。雌花:花梗比雄花的略粗;萼片较厚,外轮的线状披针形,长约2.5厘米,宽约5毫米,内轮的近线形;心皮卵状柱形,长约5毫米,柱头唇状,退化雄蕊锥尖,长约1.5毫米。果长圆形,常孪生,长6-7.5厘米,直径3-3.5厘米,熟时黄色。花期3-4月,果期8-10月。
产于广东广西、湖南。生于海拔500-850米的山谷溪旁疏林或密林中,攀缘于树上。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曲江。
尾叶那藤
木质藤本。茎、枝和叶柄具细线纹。掌状复叶有小叶5-7片;叶柄纤细,长3-8厘米;小叶革质,倒卵形或阔匙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基部1-2片小叶较小,先端猝然收缩为一狭而弯的长尾尖,尾尖长可达小叶长的1/4(115),基部狭圆或阔楔形;侧脉每边6-9条,与网脉同于两面略凸起或有时在上面凹入;小叶柄长1-3厘米。总状花序数个簇生于叶腋,每个花序有3-5朵淡黄绿色的花。雄花:花梗长1-2厘米,外轮萼片卵状披针形,长10-12毫米,内轮萼片披针形,无花瓣;雄蕊花丝合生为管状,药室顶端具长约1毫米、锥尖的附属体;雌花未见。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6厘米,直径3-3.5厘米;种子三角形,压扁,基部稍呈心形,长约1厘米,宽约7毫米,种皮深褐色,有光泽。花期4月,果期6-7月。
产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2]
参考资料
2. 石月 .中国植物志 [引用日期2014-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