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6766
编辑词条摘要
简介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2
品种名称:中油676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15
特征特性
形态特征
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3.0天,与对照相当。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型,有蜡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4-5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平均株高192.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33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37.4个,每角粒数20.1粒,千粒重3.39克。
特性介绍
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7.24%、病指3.27,病毒病发病率1.65%、病指0.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2.7μmol/g,含油量38.62%
产量表现
2006-2007
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2.2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63%。
2007-2008
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3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65%。两年区试24个试点,17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1.8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63%。
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6.16%。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5-10月10日。
栽培密度
育苗移栽每亩宜8000-9000株,直播每亩宜1万5—2万株。
合理施肥
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5公斤硼肥作底肥。
防虫防病
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
通过指标
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推广地区
适宜在四川的川西平原及以北地区、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贵州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产品说明
品种特性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676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结合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等先进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甘蓝型油菜,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突出优良性状。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产量表现
1、稳产丰产全国领先
“中油6766”于2006和2007年度参加国家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比对照增产6.63%,达极显著水平。长江上游B组24个试点中,增产点数最多,17个点增产。
2007-2008年度,“中油6766”参加全国油菜生产试验(长江上游组),居长江上游生产试验1组第2位。丰产潜力居第一位。
2、抗性全国第一
菌核病抗性好,平均两年病指均值达10.12%,抗病等级RRI达-0.81,在2008年全国审定的油菜品种中抗病能力排名第一。
3、综合性状好
“中油6766”单株有效角果数437.47个,每角粒数20.10粒,千粒重3.39g,主序长达61cm,生育期比对照早熟。芥酸含量为0%,硫甙含量分别为22μmol/g(饼)。“中油6766”抗逆性强,尤其抗倒性强。
栽培要点
1、适时早播长江上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根据雨水墒情,土壤含水等情况,每亩用种0.4-0.8斤。
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0.6-0.9万株左右;直播每亩1.5-2.0万株。
3、科学施肥氮肥按7:2:1施用,重施底肥,一般每亩施复合肥35公斤左右,或尿素18公斤左右,硼砂1.5公斤左右,底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腊肥春用,在12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公斤,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硼肥(浓度为0.2%)。
4、防治病虫鸟害油菜苗期应及时防治菜青虫和霜霉病。油菜初花期一周内喷施多菌灵防治菌核病,用量每亩100克多菌灵兑水50公斤喷施。在山区等地要注意在花蕾期防治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