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山楂

编辑词条

摘要

中甸山楂
  中甸山楂(学名:Crataegus chungtienensis W. W. Smith)是蔷薇科山楂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3,5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溪边杂木林及灌木丛中。[1-2] 

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6米;小枝圆柱形,无毛或近于无毛,光亮紫褐色,疏生长圆形浅色皮孔;冬芽肥厚,卵形,先端圆钝或急尖,紫褐色,无毛。叶片宽卵形,长4—7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重锯齿,齿尖有腺,通常具3—4对浅裂片,稀基部1对分裂较深。上面近于无毛,下面疏生柔毛,沿叶脉较密;叶 柄长1.2—2厘米,稀3厘米,无毛;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长约8毫米,边缘有腺齿, 无毛。伞房花序直径3—4厘米,具多花;密集;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或近于无毛,花 梗长4—6毫米;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边缘有腺齿,无毛,阜落;花直径 约1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三角卵形,长约1毫米,比萼筒短约一半,先端钝,全缘,内外南面均无毛或在内面顶端微有柔毛;花瓣宽倒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白色;雄蕊20,比花瓣稍长;花柱2--3,稀1,基部无毛。果实椭圆形;长约8毫米,直径约6毫米,红色;萼片宿存,反折;小核1—3,两侧有凹痕。[1]

  本种近似辽宁山楂 C. sanguinea Pall., 唯后者叶片基部多楔形,小核3 (5)。又与滇西山楂 C. oresbia W. W. Smith 比较,后者幼枝及花序密被白色柔毛,易于区别。[1]

生长习性

  生长于山溪边杂木林或灌木丛中,海拔2500-3500米。花期5月,果期9月。[1]

地理分布

  产云南西北部高山地区。[1-2]

药用相关

  【药 名】:中甸山楂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中甸山楂的果实。

  【相关药材】中甸山楂 山楂根 山楂核 山楂叶 山楂木 山楂

  【功 效】: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主 治】:用于食滞不化,肉积不消,脘腹胀满,腹痛泄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疝气偏坠胀痛等症。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脾、胃、肝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

  【别 名】:野山楂(贵州)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参考资料

1. 中甸山楂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3-09-23] . 
2. 中甸山楂 .中国植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3-09-23] .

开放分类

山楂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635 次

最近更新:2015/5/18 8:57:04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