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菠菜
编辑词条摘要
形态特征
山菠菜腹平背凸,多少具狭翅,被疏柔毛;花序下方的1—2对叶较狭长,近于宽披针形,叶柄短或近于无柄。轮伞花序6花,聚集于枝顶组成长3—5厘米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方均承以苞片;苞片向上渐变小,扁圆形,宽大,长5—8毫米,宽6—15毫米,先端染红色,具长2—3毫米尾状尖头,膜质,有自基部放射状的脉,脉在边缘上闭锁,显著,外面在脉上及边缘内方具疏柔毛,边缘上有纤毛,内面无毛;花梗短,长约2毫米,被柔毛。花萼连齿在内长约10毫米,先端红色或紫色,筒长4毫米,陀螺状,外面被白色具节柔毛,内面无毛,萼檐二唇形,上唇扁平,宽大,近圆形,宽约6毫米,明显具网脉,外面在两侧肋上具疏柔毛,两侧边缘具纤毛,先端有3个近截形的短齿,中齿最宽大,齿间不明显,齿尖长1毫米,为刺芒状,下唇较狭,宽3.5毫米,2深裂,裂片达唇片长之半,披针形,具脉,边缘具缘毛,先端具小刺尖。花冠淡紫或深紫色,长18—21毫米,冠筒长约10毫米,中部以上骤然增大,外面无毛,内面近基部1/3具近水平向的鳞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长9毫米,宽6毫米,内凹,龙骨状,先端微缺,外面在脊上稍具微柔毛或近于无毛,下唇宽大,长约8毫米,宽约9毫米,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细小,下垂。雄蕊4,前对长很多,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彼此分离,扁平,极无毛,花丝先端2裂,1裂片具花药,1裂片超出于花药之上,花药2室,室极叉开。花柱丝状,伸出于雄蕊之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近平顶。子房棕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珠状,长1.5毫米,宽1毫米,顶端浑圆,棕色,无毛。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用 途
全草入药,江苏民间用作利尿,降血压,治淋病及瘰疬,又可当茶饮。也可喂猪。
播种方法
在pH为9的重碱地上出苗保苗率可达80%以上。在土壤含盐量0.3-0.6%的范围内能够生长。早春化冻后即可播种,播种量7.5-15kg/ha,条播或撒播。出苗后间苗,按行距30-60cm,株距20cm定苗。
产地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及江西;生于路旁、山坡草地、灌丛及潮湿地上,海拔可达1700米。日本,朝鲜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食用
有几种藜属植物均称为山菠菜,最常见的可食用品种为菜园种植的山菠菜(Atriplex hortensis)。山菠菜是一种耐寒的一年生植物,又名麝香草、法国菠菜和奶油叶。枝高叶厚,可与菠菜一样烹食。菜园山菠菜与其它相近品种的山菠菜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古老的种植植物之一。山菠菜原生长在欧洲和西伯利亚,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广泛用来医治咽喉痛、消化不良和黄疸病,也用作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