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金柑
编辑词条摘要
简介
金柑原产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就有1600多年,封建时代曾作为贡品,诗人墨客常以此为吟咏的题材。据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公元三世纪)载:“鸡橘子,大如指,永宁界(今浙江台州)中有之”。此外,在西汉刘向《列仙传》、西晋郭义恭《广志》等书中多有记述。唐宋时代,金柑已广为栽培。
宁波金柑栽培历史较长。元代有“金柑出慈溪,饱霜者甘”的记载。明嘉靖(1522-1566)《浙江通志》称“宁波金豆橘形似豆,味甘香胜于大橘”。清陈扶摇撰《花镜》(1688)载:“金柑,一名金橘,多产于江南太仓与浙之宁波”。光绪时人亦称“吾县所产金弹味最甘,曰牛奶味次之……”。宁波成为金柑的主产地,在明末清初时栽培兴盛,并运销至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至解放初尚有120多公顷,1961年达公顷,现仅宁波市北仑区金柑面积就有700多公顷,常年产量5000—7000吨。
《本草纲目》中说,食用金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中医认为,金桔有理气、补中、解郁、消食、散寒、化痰、醒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胸闷郁结、酒醉口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哮喘等症。[1]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宁波金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10月25日起对宁波金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宁波金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宁波金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建议》(仑政[2005]9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浙江省北仑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金弹(Fortunella crassifoliaSwingle)系列优良品种。
(二)土壤条件。
栽培土壤为砾质或砂质壤土,土层厚度≥80cm,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0%,pH值5.0至6.5之间。
(三)栽培技术。
1. 育苗:采用嫁接繁殖。以枳壳为砧木,金弹系列优良品种为接穗,应用嫁接方法培育合格苗木。
2. 建园:春季或秋季栽植,每公顷种植≤1900株。栽植后及时加强肥水管理和保护措施,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
3. 整形修剪:树形采用自然圆头形;冬季修剪与夏季修剪相结合,采用去弱留强、疏删为主、短截为辅的修剪方法,保持树冠内通风透光,树势强健,优质丰产。
4. 肥水管理:幼年树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成龄树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增施无机肥,全年有机肥施用量每公顷≥30吨,配合增施化学肥料,N、P2O5、K2O比例为5∶3∶4。
梅雨季要及时开沟排水,夏季在树盘地面覆草保水,遇干旱及时灌水。
5. 树冠管理:平衡树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疏除废枝,疏花疏果,保持枝、叶、果平衡,实现优质高效。
6. 采收:采收在11月中下旬,果面50%转黄时开始选黄留青、分期分批采收。
(四)质量特色。
保护对象为鲜果。果皮光滑,果形端正,风味脆香酸甜。其感官和理化指标见下表:
指标
等级理化指标感官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
(%)总酸(以柠檬酸计)
(%)单果重
(g)可食率
(%)外观形态
特级≥11.0≥0.5≥15≥90果实圆球形,果皮金黄色
Ⅰ级≥9.5≥0.4≥12≥90果实圆球形,允许夹杂少量(≤5%)椭圆球形果实,果皮橙黄色
专用标志使用
宁波金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仑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地质检部门开始对宁波金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