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酥梨
编辑词条摘要
基本信息
该品种1987年开始结果,1988年进行高接繁殖和试栽,1991年经所内外专家全面品评后,被定名为七月酥梨,并予以推广。1997年和1998年在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举办的全国优质早熟梨评比活动中,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名。1999年7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目前我国成熟期最早、品质最好的优良早熟梨新品种。[1]
品种特征
七月酥梨树冠圆头形,树姿半开张。主干及多年生枝棕褐色,较光滑,1年生枝红褐色。叶片狭椭圆形,深绿色,嫩叶绿黄色。叶柄平均长6.1厘米,粗3.1毫米。叶片长12.7厘米,宽5.3厘米。叶缘细锯齿而整齐,叶尖渐尖,叶基椭圆形。花冠中等大小,白色,花瓣5~6片,平均每序花7朵。果实5~6室,种子小,圆锥形,黄褐色。[1]
果实性状
七月酥梨果实大,平均单果重220克,最大果重520克,卵圆形,果实纵径7.6厘米,横径7.8厘米;果皮翠绿色,七月酥梨果实果面洁净,较光滑;蜡质中多;华北、西北地区产的无果锈,果点较小而密。果校长3.5厘米,粗3.1毫米,梗洼浅,中广。萼片多数脱落,稍有残存,萼洼中深中广。果形整齐,外观好。果心小,果肉白色,肉质松脆,硬度去皮5.88千克/平方厘米,带皮9.51千克/平方厘米。果肉细,石细胞极少,汁液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2.5%~14.5%,总糖9.8%,可滴定酸0.108%,维生素C3.94毫克/百克,风味甘甜,微香,品质上等。货架寿命20天,在冷藏条件下可贮藏1~2个月,最佳食用期10天。[1]
生物习性
生长习性
七月酥梨为普通株型,生长势较强。6年生树高3.1米,干高31厘米,干周20厘米,冠径东西3.2米,南北2.8米,新梢长80厘米,粗1.1厘米,萌芽率较高(68%),成枝力低,一般延长枝剪口下只抽生1~2个分枝。[1]
结果习性
该品种结果较早,一般栽后3年即可开花果,以短果枝结果为主,中、长果枝亦可结果。各类结果枝占总果枝的百分率分别为:短果枝74%,中果枝20%,长果枝为6%。果台枝抽生能力弱,果台连续结果能力中等,连续2年果果台所占比例为35%。花序坐果率较高,一般为86%,平果台坐果1.6个,并可白花结实,且采前落果不明显。该种较丰产,但水肥条件差的果园稳产性差,有大小年现象。[1]
物候期
在推广地郑州地区气候条件下,花芽3月16日萌动,初花期4月10日,盛花始期4月13日,终花期4月17日,花期一般为7天。新梢多数于5月底停止生长,果实7月初成熟,落叶期10月中旬,营养生长天数约为200天。[1]
抗性
(1)抗逆性:
抗逆性中等,较抗旱,耐涝,耐盐碱。在pH值为8.3的盐碱地上,生长结果正常。较抗寒,能耐-28℃的低温,但抗风能力较弱,采前20天若遇5级以上阵风,就可造成大量落果。[1]
(2)抗病虫性:
该品种抗病性较差,粗放管理的果园特别是年降水量大1000毫米的地区,叶片易感染褐斑病,造成早落叶,枝干易感染轮纹病而导致树势衰弱,但较抗梨蚜、木虱。由于成熟极早,一般不受食心虫为害。[1]
技术特点
七月酥梨生长势较强,抗病性较差,宜选择肥沃、透气性好的土壤栽植。栽植密度可根据土壤条件而定,条件好的土壤可按2米×4米的株行距植,土壤条件差的可按1.5米×5米的株行距定植。树形宜选用自由纺锤形,幼龄期去轻剪长放,生长季以拉校为主,多留枝,少疏枝,并在拉枝后用“抽枝宝”涂抹背侧芽,以提高成枝率,尽快增加枝量,提高覆盖指数,以达到早果、丰产、高效的目的。该品种虽能自花结果,但为使其丰产稳产,定植时仍需配备授粉树,配备比例为6~8:1,可用早美酥梨、中梨1号作授粉品种。由于该品种坐果率高,生理落果不明显,为实现优质高效,生产上应疏花疏果,通常在花后25天进行。疏果时,每隔20厘米留1个果,其余疏除。加强病虫害防治,是确保丰产优质的关键。防治黑斑病和轮纹病,应于每年4月下旬开始,每隔20~25天喷1次波尔多液。如发现枝干轮纹病斑,应及时刮除,刮后涂波美度石硫合剂加以保护。[1]
推广地区和发展前景
七月酥梨以其成熟极早、品质上乘的优势填补了我国缺少优质极早熟梨品种的空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有良好的销售前景,是我国今后发展极早熟梨商品生产基地的首选品种。但由于该品种抗病性较差,因此,可在条件较适宜的华北、西北、胶东半岛及辽西、辽南地区推广发展。由于该品种成熟极早,也有望成为设施栽培中的优质早熟新品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