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梨

编辑词条

摘要

豆梨
  豆梨,多年生落叶果树,乔木。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别名鹿梨、棠梨、野梨、鸟梨等,原产我国华东、华南各地至越南,有若干变种。常野生于温暖潮湿的山坡、沼地、杂木林中,可用作嫁接西洋梨等的砧(zhēn)木。根、叶有药用价值,可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治疗急性眼结膜炎;果实可健胃,止痢。 

基本特征

  结构

  茎:高可达 12 米以上,茎皮灰褐色,有不规则深裂,枝无毛,冬芽有细毛。

  叶:叶 3~4 片聚生于小枝顶端,革质,卵形或椭圆形,细圆齿或细圆齿状细锯齿缘,长 4~8 厘米,先端渐尖,罕短突尖,基部宽楔形,叶柄长 2~6 厘米,被毛。

  花:繖房花序 6~12 朵小花,小花梗长 1.5~3 厘米,花瓣 5 枚,白色,卵形,基部具短柄,花柱 2~3 枚;花序及萼筒无毛,雄蕊约 20 枚。

  果实:梨果圆球形,径约 1 公分,褐色,具淡色皮孔,先端无宿存之萼片。

  特性

  落叶性乔木,高可达 12 米以上,茎皮灰褐色,有不规则深裂,枝无毛,冬芽有细毛。叶广卵形至卵形,长 4~8 厘米,先端渐尖,罕短突尖,基部宽楔形,钝齿缘,叶柄长 2~6 厘米,无毛。

  花序及萼筒无毛,花白色,雄蕊约 20 枚。果圆形,径约 1厘米,褐色,具淡色皮孔,先端无宿存之萼片。豆梨的果实极小,到了成熟时果径也仅有 1 厘米左右,形似小豆子,故名「豆梨」。

产地分布

  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分布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辽宁等地。常用来做梨树嫁接的砧木。

  中国华中、华南及台湾北部丛林,分布中南半岛至日本。

  台湾北、中部海拔 500~1,000 米之丛林中,产于台北县及南投县的低海拔山区。

基本特征

  形态特征

  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别名鹿梨、棠梨、野梨、鸟梨等,原产我国华东、华南各地至越南,有若干变种。常野生于温暖潮湿的山坡、沼地、杂木林中,可用作嫁接西洋梨等的砧木。株高可达3—5米,树形倒卵形,树冠较大,冠幅4米一9米。小枝幼时有绒毛,后脱落。

  叶片宽卵形或卵形,少数长椭圆状卵形,长4—8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有细钝锯齿,两面无毛。

  4月下旬一5月上旬花先于叶开放,花成伞形总状花序,白色花瓣5,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20、稍短于花瓣。花6—12朵;花序梗、花柄无毛;花柄长1.5一3厘米;花白色,直径2—2.5厘米;萼筒无毛,萼片外面无毛,内有绒毛;花柱2,少数3,无毛。如作园林栽培,可营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梨果较小,近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有斑点,萼片脱落。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态特征

  喜光,稍耐荫,不耐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碱性土中也能生长。深根性。具抗病虫害能力。生长较慢。

豆梨-中药属性

  性味

  根、叶:微甘、涩,凉。

  果实:酸、甘、涩,寒。

  枝叶

  味酸、甘、涩,性寒。 疏肝和胃,缓急止泻。

  树皮

  味苦,性平,剑疮。

  性味归经

  根、叶:微甘、涩,凉。果实:酸、甘、涩,寒。

  功能主治

  根、叶: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主治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用量0.5~1两。果实:健胃,止痢。用量0.5~1两,外用适量。

  根、叶、果实均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止痢、止咳作用;叶和花对闹羊花、藜芦有解毒作用。

用途

  1.作嫁接用砧木:本种抗腐烂病能力较强,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故常用作砧木,与西洋梨亲和力强,与沙梨、白梨亲和力较差。

  2.食用:根、叶: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主治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用量0.5~1两。果实:健胃,止痢。用量0.5~1两,外用适量。叶和花对闹羊花、藜芦有解毒作用;果实含糖量达15—20%,可酿酒。

  3.雕刻:木材坚硬,供制作粗细家具及雕刻图章用。

  4.药用:根、叶、果实均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止痢、止咳作用;叶和花对闹羊花、藜芦有解毒作用。

  1)性味:果实、叶:酸、甘、涩、凉;果皮:甘、涩、凉;树枝:微苦、凉;根:涩、微甘、凉;根皮:甘、淡、平。

  2)效用:果实:健胃消食,涩肠止痢。治饮食积滞,泻痢;叶:清热解毒,润废止咳。治毒菰中毒,毒蛇咬伤,胃肠炎,咳嗽;果皮:清热生津,涩肠止痢。治热病伤津,久痢,疥癣;树枝:行契和胃,止泻。治霍乱吐泻,反胃吐食;果皮:清热,生津,收敛;根:润肺止咳,清热止咳。治燥咳嗽,疮疡肿痛;根皮:清热解毒,敛疮。治疮疡,疥癣。

参考资料

1. 豆梨 .教学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与资源共享平台 [引用日期2012-11-21] .

开放分类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310 次

最近更新:2015/5/5 12:24:44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