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楂

编辑词条

摘要

南山楂
  南山楂是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蔷薇科植物野山楂落叶灌木,高达15米,分枝密,通常具细刺,叶片宽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叶柄两侧有叶翼,托叶大形,草质,镰刀状,边缘有齿。伞房花序,萼筒钟状,外被长柔毛,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基部有短爪;花药红色;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红色或黄色。花期5-6月,果期9-11月。 

基本信息

  【中药名称】: 南山楂

  【拼音名】: nanshanzha

  【英文名】: FRUCTUS CRATAEGI CUNEATAE

  【来源/处方】: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简介

  野山楂落叶灌木,高达15米,分枝密,通常具细刺,刺长5-8毫米;小枝细弱,圆柱形,有稜,幼时被柔毛,一年生枝紫褐色,无毛,老枝灰褐色,散生长圆形皮孔;冬芽三角卵形,先端圆钝,无毛,紫褐色。叶片宽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1-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连于叶柄,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顶端常有3或稀5-7浅裂片,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具稀疏柔毛,沿叶脉较密,以后脱落,叶脉显著;叶柄两侧有叶翼,长约4-15毫米;托叶大形,草质,镰刀状,边缘有齿。伞房花序,直径2-2.5厘米,具花5-7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梗长约1厘米;苞片草质,披针形,条裂或有锯齿,长8-12毫米,脱落很迟;花直径约1.5厘米;萼筒钟状,外被长柔毛,萼片三角卵形,长约4毫米,约与萼筒等长,先端尾状渐尖,全缘或有齿,内外两面均具柔毛;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长6-7毫米,白色,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药红色;花柱4-5,基部被绒毛。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2厘米,红色或黄色,常具有宿存反折萼片或1苞片;小核4-5,内面两侧平滑。花期5-6月,果期9-11月。

  产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生于山谷、多石湿地或山地灌木丛中,海拔250-2000米。也分布于日本。

  本种广泛分布在我国中部、东部和南部各省区,枝叶和花梗上毛茸变异很大,幼时稠密,老时逐渐脱落减少,唯倒卵形叶片,楔形叶基与草质的托叶和苞片是共同的特点。C. S. Sargent 根据幼叶绒毛,鉴定江西庐山野山植为一独立种,命名为牯岭山楂 C. kulingensis Sarg., 显系野山植的同物异名。

  果实多肉可供生食,酿酒或制果酱,入药有健胃、消积化滞之效;嫩叶可以代茶,茎叶煮汁可洗漆疮。[1]

性状

  本品类球形,直径0.8~1.4cm,有的压成饼状。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质硬,果肉薄,无臭味微酸涩。

  【炮制】:

  南山楂: 除去杂质。  炒山楂: 取净山楂,照清炒法(附录6页)炒至色变深。

  焦山楂: 取净山楂,照清炒法(附录6页)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

  【性味与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散瘀,收敛止泻。

  用于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用法与用量】:9~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作用

  山楂性味酸甘温,其功能是清食散瘀,山楂有较强的降血脂和消除体内过剩脂肪的作用。笔者多年临床观察证明,本法减肥效果快,一般服用30天后何重明明减轻,服用六个月体重能减轻五公斤以上,最少者2公斤,且效果稳定,停服后体重不易回升。另外,伴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血脂、血压均有明显下降,冠状动脉供血有了明显改善、冠心病缓解。

  山楂减肥、既为药疗,又是食疗,药源广泛,服用方便,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减肥方法。必须注意的是,减肥要用生山楂。注:每日用生山楂10克泡水代茶饮。

参考资料

1. 野山楂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3-10-10] .

开放分类

山楂    

词条统计

创建者: xbz001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59 次

最近更新:2015/4/29 13:53:11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