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菇

编辑词条

摘要

慈菇
  慈菇,又称剪刀草、燕尾草、蔬卵,属泽泻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连城已有百余年种植史,县志中有莽菇,即慈菇也,味甘而带苦和慈菇,俗称蔬卵。原产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南方栽培较多。 
 
  慈菇(Sagittaria trifolia var.sinensis),亦称“华夏慈菇”、“水芋”。单子叶植物,泽泻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植株高大。叶丛生,基部有许多根须。根部附近生出纤细匍匐枝,秋后枝端膨大呈球茎,球茎直径达3CM。叶片箭形,宽大,长20-30cm,叶基部左右两侧的裂片长度超过中央片。叶柄较粗壮,长50-80cm。花序圆锥形。华东各地均有栽培,地下球茎可食用。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

  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泽泻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植株高大。叶丛生,基部有许多根须。根部附近生出纤细匍匐枝,秋后枝端膨大呈球茎,球茎直径达3CM。叶片箭形,宽大,长20-30cm,叶基部左右两侧的裂片长度超过中央片。叶柄较粗壮,长50-80cm。花序圆锥形。根状茎匍匐,末端多少膨大呈球茎。叶沉水、浮水、挺水,沉水叶条形或叶柄状;浮水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深裂,长3-10厘米,宽2-7厘米;挺水叶箭形,全长6-15厘米,宽4-10厘米,通常顶裂片与侧裂片近等长,稀侧裂片稍长于顶裂片;叶柄长短随水深而异,通常细胞间隙大,呈海绵质,基部鞘状。

  花葶直立,挺出水面,高20-90厘米。花序总状或圆锥状,分枝少数,细弱,具花多轮,每轮2-3花,在花序下部有时花与分枝同生于一轮。花单性;外轮花被片广卵形,长5-7毫米,内轮花被片大于外轮,有时可长达1.2-1.5厘米,白色,基部具紫色斑点;雌花通常 (1-)2-3轮,花梗长1-1.5厘米,较粗壮,心皮多数,两侧压扁,花柱自腹侧斜上;雄花多轮,花梗细弱,长2-3厘米,雄蕊多数,花药紫色,长约1.2毫米,宽约0.5毫米,矩圆形,花丝长1-1.5毫米,向下渐宽。

  瘦果斜倒卵形或广倒卵形,长3-4毫米,宽约3毫米,果翅边缘整齐。种子灰褐色,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微弯。花果期7-9月。

  药物形态

  性状药材性状本品为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7厘米,直径3~4厘米,表面淡灰黄色或淡灰棕色,有环状节,节上生易撕裂的鳞片,顶端为狭圆锥形的芽,基部具切断的纤匐枝的痕。横切面白色,粉质。气微,微苦。以个大、质坚、色灰黄、粉性足者为佳。

  

生长环境

  生于浅水沟、溪边或水田中。我国各地普遍栽培,间或有野生。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路旁、空旷草地、沟边、林缘、灌丛中。

  

分布情况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 产地分布: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上海地区有野生分布。华东各地均有栽培,地下球茎可食用。

  

品种分类

  慈菇主要的品种有广东白肉慈菇、沙菇。浙江海盐沈荡慈菇。江苏宝应刮老乌和苏州黄。广西梧州慈菇。

  1)刮老乌(又叫紫圆)

  球茎圆形,高4-5厘米横径4-5.5厘米,单球重20-30克。生育期180天,顶芽粗壮向一边弯曲,皮青色带紫,肉白色,质较粗,亩产750-1000公斤。

  2)苏州黄(又叫白衣)

  球茎卵形、高5-5.5厘米,横径3.5-4厘米,单球重15-25克,皮肉黄色,味似栗,质软,品质好,亩产 750公斤。

  3)沈荡慈菇

  球茎椭圆形,高5.5厘米,横径4厘米,单球重33.6克。皮肉均黄白色,鳞片棕褐色,含淀粉多,品质好,无苦味,质嫩软。

  4)白肉慈菇

  球茎扁圆形,高3厘米,横径5厘米,节较密,皮肉色白,质坚实,单球重50-75克,品质优,高产亩产1000-1300公斤,耐贮运,生长期110-120天,抗逆控强。

  5)沙菇

  球茎卵圆形,高5厘米、横径4厘米、单球重50克,皮、肉皆黄白色,含淀粉多,无苦味,品质优,产量高。亩产1000~1200公斤。肉质较疏,不耐贮运。生长期110-120天。

  

栽培技术

  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但要求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层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长。风、雨易造成叶茎析断,球茎生长受阻。

  

土壤耕作

  慈菇喜富有机质的粘壤上,土层约20厘米,耕地时亩施堆肥或人粪尿1000公斤,并配合草木灰1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为基肥,翻耕耙平,灌浅水后即可种植。春栽株行距按40×40厘米,亩栽4000株,秋夏栽植株距35厘米左右,栽植时将种球一个个插入泥中,使顶芽向上,深度以使顶芽刚刚稳入上中为宜,过深发育不良,这浅易受风吹摇动,随即培泥填平,保持水深3厘米,缓苗后10天,追肥一次,以促进幼苗生长。立秋之后,天气转凉,植株新叶仍能旺盛生长,匍匐茎和球茎开始抽生和膨大,吸肥量最大,追施一次重肥,每亩人粪尿2000-25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钾肥有促进糖类合成和转化,增强抗病抗倒能力,促进淀粉的积累,对球茎膨大有良好效果。

  在长江以南,如利用席草和茭白田的行间套种慈菇,在间作物收获后,要追施人粪尿1000-2000公斤硫酸铵20-25公斤,以利慈菇生长。

  

播种育苗

  慈菇以球茎繁殖。各地都行育苗移栽。按利用球茎部位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球茎顶穿;另一种是整个球茎行育苗。

  长江流域各省为了提早种植,在清明前后,取出留种球茎的顶芽,用窝席圈好,或放入箩筐内,上覆湿稻草,干时洒水,晴天置于阳光下取暖,保持温度在15℃以上,经10-15天出芽后,即可播芽育苗。每亩用顶芽10公斤,可供15亩大田栽插之用。

  苗床选择肥沃水田,整地时施厩肥河泥5000公斤,人粪250-500公斤为基肥。带水耕耙1-2次,按1-1.3米宽做畦,每畦留33厘米小通道,畦上搭架约1米,上覆塑料薄膜防寒保温。插芽时按密度为6.6-8.5厘米见方。入土深度达顶芽第一节。插后随即放水,萌芽生长期间保持3厘米浅水层。有利提高土温,促进幼苗生长。如遇晚霜,夜间灌深水保苗,第二天放浅水,经7-10天后开始发根,苗夜26-30厘米,具3-4片叶时定植。

  华南地区气候温暖,生长期长,于2月收获球茎后,随即播种育苗,在15℃温度下,球茎顶芽萌发,40-50天后,具有3-4片真叶时,将育成的新株移植于苗床内,扩大繁殖。利用匍匐茎在20℃以上较高温度条件下,顶芽向上生长钻出土面抽出叶片,而基部发根形成分株,当分株具4-5片叶时又可移植。这样从立秋至秋分,可分期分批取苗,定植大田。  

       选种育苗

  慈菇为多年生栽培种水生蔬菜,适应在肥沃的水田生长,抗病力强。一般在2月初育苗,8月初至9月中旬种植,收获期在翌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亩产在1.5~2吨左右。大石慈菇呈卵形,白色或浅黄色,有光泽,外形美观,个头较大,耐贮运,淀粉含量高,有独特风味。现将其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慈菇收获期集中在每年春节前10天左右,而留好菇种是当年种植好慈菇的关键。选择形状好、大小适中、无畸形、无病虫害、笔芽粗壮的慈菇作菇种,亩用种量4~5公斤。育苗地选在近水口边或排水良好水田的一角,四周筑田基,按株行距2~3厘米插下,菇芽向上,保持有10厘米的水面。每亩需育种地约12平方米。

  假植

  4月初(“清明”前后)将菇苗移至附近假植,株距50厘米、行距70厘米,四周筑好田基,保持田面有水。移植后15天喷一次10%兴棉宝1000倍加40%乐果600倍防虫,每亩施复合肥10公斤。假植期间进行人工除草并摘2次老叶。在7月下旬(“大暑”前后)将叶片30厘米以上部分包括叶柄全部割去,以便控制大苗生长,促进分蘖苗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种植前喷一次20%灭扫利1000倍或12%益扫利1000倍加50%多菌灵800倍,预防病虫为害。

  

大田种植

  1.选田:慈菇从种植到收获期,需要充足水分,故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围田种植,不宜在有咸水的地方种植。

  2.施足基肥:种植前一般每亩施绿肥2500公斤或猪牛粪1000公斤作基肥,1周后种植。

  3.慈菇苗的采集:慈菇标准苗要求粗壮,保留3片叶,苗高约25厘米,把叶片超出部分(包括叶柄)割掉,同时要摘除老根、老叶。

  第一批菇苗,菇农称为“菜”,在8月上中旬(“立秋”前后)采集,由于种植时间较早,苗大、粗壮、生长快,这批苗占总苗量的80%左右。采第一批苗后追肥一次;15天后可以采第二批苗,菇农称为“洗地”,这批苗约占总苗量20%左右,“洗地”苗只能在9月上旬即“白露”前种完。如果用种量大,苗供应不足时,可以从“菜”中采第一次分蘖苗种植,这些苗菇农称之为“新兜”,“新兜”苗一般在9月20日前种植。

  4.种植:一般安排在8月8日至9月20日种植,株距21厘米、行距50厘米,亩植6500株左右。田面要求平整,有浅水,挖好排灌坑。种植时要求浅插,有利于苗早生快发。每隔一行假植2~3株作备用苗,以便及时补缺,保证全苗。

 

田间管理

  1.扶苗补苗:种后常因风雨、水深、泥土松浮等原因,以致种下的苗容易倾倒或偏斜,故种后第二天起连续三四天进行扶苗。对生长差和被病虫为害致死的苗要拔除,并及时补苗。

  2.剥叶去芽:一般在种后15~20天,当植株生长到7片叶时,结合中耕除草,除去株行间的蘖苗,然后剥去植株3片老叶(连叶柄)埋入土中,只留4片叶。以后每15天左右剥叶除蘖一次,直至10月下旬止,共剥叶除蘖5~6次。

  3.按头(头)促结菇:完成剥叶工作后,将慈菇头部用双手按下0.7厘米左右,菇农叫“头”,作用是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多结菇。

  施肥

  慈菇从种后到“小雪”前后为营养生长期,植株粗壮才能获得菇个大、产量高,应多施氮肥,适当配施磷钾肥,原则上每剥叶一次施肥一次,亩施高氮复合肥25公斤。“小雪”后随着天气转凉进入结菇期,要重施一次优质肥料,亩施进口复合肥30公斤。肥料要在露水干后施用,以免造成肥害。

  

采收留种

  江浙一带秋季初霜后,华南地区于12月至翌年3月,茎叶枯黄至次年球茎发芽前,随时均可采收,收获前放干田水,留种的球茎,采收时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形大,顶芽饱满而芽向上跷呈弯曲瓢羹状的球茎做种,顶芽弯曲不易疯长,具有一定早熟性。留种球茎于入冬前将预芽自球茎上切下窖藏,或整个球茎贮藏到春季播前切芽。冬季切芽贮藏者,切下的伤口在贮藏期已充分愈合,顶芽体小,增温快,出苗早而整齐,顶芽切下后摊开,放在阳光下晒1-2小时,晒干表皮水分后贮藏每50公斤慈菇可切取顶芽7.5公斤,每亩大田需留顶芽12.5-17.5公斤。

  贮藏窖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开窖,窖深50-66厘米,窖口直径66厘米许,压实窖底及四壁,底部铺上一层净稻草。将顶芽与细沙泥混合后放入窖内或放一层顶芽再盖一层细沙泥,如地逐层加高,至窖口6厘米处,上覆盖一层稻草后最上封一层20厘米干上,做成馒头形,并适当拍实,防止雨水渗入。数量较少者可用小口缸贮藏,缸口用全封紧即可。华南地区一般春节前后收获,收获后便可把种用球茎育苗繁殖。

  收获:在“冬至”前采收的慈菇称为冬前菇,由于收成较早,亩产1000公斤左右,价格高,主要用于出口。大量收获是在春节前。

  

病虫害防治

  7-8月间有蚜虫、蛀虫、稻飞虱危害,可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或50%敌敌畏1500-2000倍液喷雾。病害有黑粉病、叶斑病等。黑粉病(俗称泡泡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小暑后高温高湿,叶片过密,通风不良和连作易发病。发病后叶片和叶柄上呈黄绿色瘤状突起斑泡,手指揿病斑,有白色淡液流出,最后病泡枯黄破裂散出黑色粉粒(即孢子)继续传染,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摘除老叶,病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初期喷0.1%硫酸钠液(亩用150克硫酸铜加水150公斤),或喷0.5%等量式波尔多液,每隔7-10天一次,共2-3次。

  慈菇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和斑纹病,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害,可用70%托布津1000倍加75%百菌清1000倍,或77%可杀得1000倍喷雾预防。

  虫害主要有如下几种:

  1.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种后到收成都有发生,繁殖快,要及时防治,可用40%乐果600倍或5%蚜敌畏2000倍喷杀;

  2.蛀心虫,菇农称为“钻心虫”、“烂虫”、“惯侠虫”,属鳞翅目细卷蛾科,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柄和心叶,其中8~10月种群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至整株枯死,防治上可用40%乐果1000倍加18%杀虫双600倍,或用10%兴棉宝1000倍、克蛾宝2000倍喷杀;

  3.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仅于个别年份发生,多数发生于慈菇生长中后期,以咬食叶肉为害叶片,可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敌百虫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喷杀。

 

主要价值

  慈菇是连城的主要特产之一,其主产区分布在莲峰镇的李彭、城西、赤岭和松洋等村,亩产可达千斤左右,高的可达1500斤,每年都有几十万斤上市。 慈菇果实为黄白色或青白色球茎,外形呈长圆形,上有肥大的顶芽,表皮有环状节,类似闽南的水仙花种。慈菇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种营养成份。慈菇与猪肉(或猪大肠)、大蒜、油炸豆腐等搭配,可加工成慈菇红烧肉、和尚戴帽、慈菇片炒瘦肉等酥香美味佳肴,是宴席上的连城名菜之一。

  此外,还可制成慈菇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慈菇不仅可作蔬菜,而且还有药用功能,鲜慈菇切碎,加上适量的冰糖和豆油煎煮,临睡前服用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咳血。另外,将慈菇捣烂与生姜汁调匀,涂敷于皮肤肿痛处,有消炎、退肿、止痛之效。

  营养分析:慈姑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有防癌抗癌肿、解毒消痈作用,常用来防治肿瘤。中医认为,慈姑主解百毒,能解毒消肿,利尿,用来治疗各种无名肿毒、毒蛇咬伤。慈姑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同时慈姑所含的水分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清肺散热、润肺止咳的作用。

  慈菇中各种营养素成分较为齐全,包含铁、锰、锌、铜、硒、维生素E及维生素C等,尤其是硒及维生素E的含量引人注目。其中锌( Zn) 0. 35 mg /100 g,硒( Se) 0. 0074 mg /100 g,铁( Fe) 1. 59 mg /100 g,铜( Cu ) 0. 23 mg /100 g,锰( Mn ) 0. 24 mg /100 g,维生素E 2. 18 mg /100 g,维生素C 4. 75 mg /100 g。膳食中的抗氧化营养素分为两类,一类可直接清除体内自由基,如维生素E、维生素C及β - 胡萝卜素等,其中维生素E是膜性结构中最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另一类则间接构成内源性抗氧化物,如铁、锰、锌、铜、硒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是构成各种抗氧化酶的重要辅因子, 如铜篮蛋白( CP)需铜作为辅因子,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需铜、锌和锰作为辅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需硒作为辅因子,而过氧化氢酶需铁作为辅因子,当这些微量元素缺乏时,就可使上述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导致机体抗氧化效能降低。

  

食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 慈菇, 又称“ 借菇、藉菇、水萍、白地粟、剪刀草、箭搭草、燕草” , 因其“ 岁产十二子, 似慈母之乳诸子, 故名” 。其根“ 苦、甘、微寒、无毒” 、主治“ 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 产难胞衣不出, 捣汁服一升, 又下石淋” ; 其叶主治“ 诸恶疮毒、小儿游瘤丹毒、捣烂涂之, 即便消退, 甚佳” ; 还可以治“ 蛇虫咬, 捣烂封之” 等诸病症。慈菇是我国特产。品种有: 卜海川沙的“ 调羹慈菇” 、苏州的“ 苏州英” 慈菇、宝应的“ 圆慈菇( 又称高田慈菇, 这种慈菇, 又大又园)” 还有浙江的“ 沈荡慈菇” ; 以及伴塘的“五秀之一”。

  慈菇球茎味甘、涩、性微温,入肺、心经;可敛肺,止咳,止血,实肠;主治痰核瘰疬、肿块疮疖、肺热咳嗽、喘促气憋、心悸心慌、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散结。用于咯血,吐血,难产,产后胞衣不下,崩漏带下,尿路结石,小儿丹毒;外用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防癌抗癌: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可提高癌细胞中的CAMP水平,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的癌细胞的增殖。有抗癌肿、解毒消痈作用,常用来防治肿瘤。

  解毒利尿:中医认为,慈菇主解百毒,能解毒消肿、利尿,用来治疗各种无名肿毒,毒蛇咬伤。

  强身润身:慈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同时慈菇所含的水分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清肺散热、润肺止咳作用。

  菜谱

  慈菇焖牛肉、慈菇焖猪排、焦炒慈菇片等。

  【食用注意】食物相宜相克

  相宜生姜:鲜慈菇捣烂,加入生姜汁搅匀,敷患处,一日换两次,治皮肤红肿热痛,无名肿毒。

  蜂蜜:慈菇、蜂蜜蒸熟服食,具有润肺止咳、清胃除热的功效。适用于肺燥干咳、咽痒、咯血者食之。

  猪排骨:慈菇、猪排骨炖煮食用,具有强心利尿作用,适宜于心慌心悸、心功能不全水肿等病症。

  禁忌

  不宜多食,多食则发肠风痔漏、崩中滞下,使人干呕,损牙齿,失颜色,皮肉干燥等;孕妇慎食。

  红霉素与含钙、磷、镁量多的食物相克,因此服用红霉素时,不宜同时食用慈菇。

  

药用价值

  作用:性味和功用苦甘,微寒,无毒。行血通淋。用于产后血闷,胎衣不下,淋病,咳嗽痰血。常用量适量,煎汤煮食;外用捣烂敷患处。

  性味归经

  甘、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散结。用于咯血,吐血,难产,产后胞衣不下,崩漏带下,尿路结石,小儿丹毒;外用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观赏价值

  慈菇叶形奇特,适应能力较强,可做水边、岸边的绿化材料,也可做为盆栽观赏。。

  

历史发展

  慈菇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慈菇在大石镇种植历史悠久,是大石镇的传统土特产品。

  球茎扁圆形,肉质较坚实,皮和肉均呈黄白色,含丰富淀粉质,稍有苦味,风味独特,是春节期间应节的上佳品种。

  大石慈菇作为番禺农业的品牌,经过政府的立项扶持,建立了的生产基地,栽培水平、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远销海内外。

  慈菇主要分布于大石镇沙溪、洛溪、大兴、东乡等村,每年种植面积1200多亩,一般亩产1600公斤,年总产量2000多吨。大石慈菇栽种于低洼、肥沃的水田里,由于栽培条件好,出产的慈菇个体较大,品质特优。每年8月上旬种植,12月底至翌年2月采收上市。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慈姑    

词条统计

创建者: bianji062

编辑次数:1 次

词条浏览:1724 次

最近更新:2015/4/27 9:26:37

电脑版手机版

中国农业供应链网 & 农业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